吃海豚菲力?隱秘的電影製作人聚焦《海灣》中日本屠殺海豚的行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現在正是製作一部傑出紀錄片的時機,這部紀錄片將世界漁業的崩潰與日本對海洋最後豐富資源的無情追逐(從藍鰭金槍魚到藍鯨)編織成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 然而,《海灣》並不是那部影片。  

《海灣》的核心內容是在日本太地町一個戒備森嚴的海灣中捕獲和屠殺海豚以獲取肉食,以及試圖結束這種捕獵行為的活動家。這些活動家包括理查德·奧巴里,這位海豚訓練師對他在 20 世紀 60 年代電視劇《海豚Flipper》中的工作感到後悔;以及保羅·沃森,這位備受爭議的海洋守護者協會船長,他在 2003 年透過釋出在 YouTube 上的影片片段讓太地町的海豚捕獵事件廣為人知。所有這一切都被以某種方式利用,也為了讓人們關注世界日益衰退的漁業。在導演路易·西霍約斯看來,界限很清晰:你要麼是“活動家”,要麼是“不活動家”,而這種視角(或缺乏視角)成為了這部電影最大的缺陷,使其從一部本可能成為強有力的臥底新聞作品淪為宣傳片。  

海豚和鼠海豚是鯨目動物中的兩個海洋哺乳動物類群,與公眾稱為鯨魚的動物同屬一類。事實上,海豚與喙鯨的關係比喙鯨與座頭鯨的關係更密切。更令人困惑的是,領航鯨虎鯨實際上都屬於海豚科。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存在。


支援和反對捕鯨的國家在較小的鯨目動物是否應受國際捕鯨委員會監管的問題上存在爭議。國際捕鯨委員會在 1986 年禁止了捕鯨,當時許多物種的數量已降至谷底。然而,日本人透過他們名為鯨類研究所的可疑科學捕鯨計劃繼續進行這項活動。  

正如《海灣》中所描繪的那樣,海豚是從已經被過度開發的海洋生態系統中遺留下來的殘渣。據估計,日本人每年捕撈 23,000 頭海豚,但據電影製作人稱,實際上沒有日本人想吃海豚肉。 因此,它有時會被錯誤地標記為鯨魚肉出售,因為日本人更喜歡鯨魚肉。

這部電影進一步譴責了太地町的海豚捕獵活動,揭露了日本政府如何與當地惡棍勾結,壓制關於沿海海豚體內危險的高汞含量的資訊,這些海豚可能最終會出現在義務教育學校的午餐中。最後,日本的海豚肉產業僅僅是利潤更高的活海豚貿易的副產品,這些活海豚被銷往世界各地的海洋公園。  

其中大部分是舊聞,但能在電影中看到這一切仍然令人震驚。 西霍約斯在透過螢幕上的 DNA 測試、汞分析、紅外攝像機、水聽器,甚至參考2006年《科學》雜誌的論文,將科學知識生動地展現在觀眾面前,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可以肯定的是,這位電影製作人也取得了一些新聞上的成功(以及一些諷刺),揭露了高度隱秘的日本捕鯨業的虛偽以及日本對國際捕鯨委員會中的加勒比國家投桃報李的行為。  

但是,西霍約斯從未區分關於建立可持續和透明的捕鯨業的務實問題,與他觀點背後的倫理問題:人類是否應該為了食物而殺死海洋哺乳動物?  

既然他已經認定這種做法是野蠻的,那麼科學和可持續性就只是裝點門面的東西。他設法略過的一個關鍵資料是,一些鯨魚物種,例如小鬚鯨,與 20 世紀 80 年代相比,不再受到威脅。然而,與其建立適度、可持續的配額,不如繼續實施全面禁令,但這永遠無法安撫傳統的捕鯨國家。至於海豚,在 20 世紀 70 年代,每年有超過 10 萬頭海豚被漁民意外捕撈,但由於採用了新的漁具,這個數字已經減少到幾千頭。今天,根據IUCN 紅色名錄,在太地町捕獵的條紋海豚、瓶鼻海豚和灰海豚都被認為是“最不受關注”的物種。

事實上,許多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電影中沒有采訪任何一位——認為,可持續地利用野生動物,而不是徹底禁止,是確保物種生存和保護生態系統的唯一途徑。 就我個人而言,我寧願看到暫時停止藍鰭金槍魚漁業,並對猖獗的魚翅交易施加更嚴格的限制,也不願把有限的時間用來擔心太地町的海豚產業。一部更有趣的電影會探究是什麼政治力量讓目前對捕鯨的國際禁令——以及美國自己的《海洋哺乳動物保護法》——繼續有效,同時卻允許養活地球的魚類迅速減少到實際上被遺忘的境地。

海豚圖片由m-louis透過 Flickr 提供

Brendan Borrell is a freelance journalist based in Brooklyn, New York. He writes for Bloomberg Businessweek, Nature, Outside, 大眾科學, and many other publications, and is the co-author (with ecologist Manuel Molles) of the textbook Environment: Science, Issues, Solutions. He traveled to Brazil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Mongabay Special Reporting Initiative. Follow him on Twitter @bborrell.

More by Brendan Borrel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