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紐約市——超過100個國家簽署了哥本哈根協議——這項在去年12月世界領導人峰會上匆忙達成的、不具約束力的應對氣候變化協議。作為簽署國,這些國家同意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以防止全球平均氣溫升高超過2攝氏度。迄今為止簽署該協議的國家佔全球此類吸熱氣體排放量的80%以上。
墨西哥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龍·伊諾霍薩在3月25日由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主辦的地球狀況會議上透過墨西哥城的視訊會議表示:“氣候變化是當今人類面臨的最重要挑戰之一。” “這很緊急,我們需要現在就以國家和政府的名義採取行動。”
作為簽署協議的一部分,各國還列出了其國家減排目標。墨西哥方面承諾到2012年每年減少5000萬噸溫室氣體排放。《美國承諾根據哥本哈根協議減少排放》比1990年的水平減少4%,取決於立法,而中國承諾將單位經濟產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所謂的碳強度)減少40%至45%。在今年11月於坎昆舉行的下一次氣候變化談判會議上,卡爾德龍及其墨西哥政府的同事將繼續推動國際約束性協議的進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在會議上警告說,畢竟,如果沒有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條約,溫室氣體排放將無法追究責任。
前聯合國副秘書長尼廷·德賽透過新德里的視訊會議告訴與會者:“聯合國很重要,因為它是我們能夠達成真正全面協議的唯一場所。” 然而,“聯合國很重要,但不是唯一的選擇。”
政府行動是關鍵
德賽引用了哥本哈根會議以來宣佈的各項國家行動計劃,以及其中列出的一些計劃,認為“真正重要的是國家行動背後的法律效力”,例如印度承諾至少將其碳強度降低25%。
這意味著美國政府的行動將至關重要;參議院目前正在制定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立法,而眾議院已經通過了一項法案,該法案將與奧巴馬政府在哥本哈根協議下的承諾相匹配。哥倫比亞大學地球研究所的氣候建模師馬克·凱恩說:“如果期望世界其他地區合理地採取任何行動,現在就取決於美國削減我們的碳排放。”
與此同時,美國正在推動對中國等新興國家的國際監測和核查減排情況。但北京大學政治學家查道炯透過北京的視訊會議指出,“在西方,如果某件事沒有寫入法律,那就行不通。在中國,當政府出來說‘我們有一個目標’時,我們將做到這一點,因為文化和[政治]制度不同。他們會做到的——看看過去的30年。”
卡爾德龍認為,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找到一種新的發展模式,使我們能夠在與環境和諧相處的情況下增長,這將意味著一場基於低碳增長的新工業革命。”
他補充說,本質上,挑戰在於“如何將發展中國家主要關注的減貧與應對氣候變化聯絡起來”。墨西哥已開始透過向貧困居民直接支付現金以購買節能商品或保護當地森林來解決這個問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透過內羅畢(肯亞)的視訊會議表示,“當一棵樹木的價值高於砍伐的樹木的那一天”,就是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相一致的那一天。“20世紀的神話使環境提供的服務變得不可見。”
事實上,從美國到中國的國家都將非洲大陸視為“一個大型礦場。你提取世界經濟所需的東西,”施泰納指責道。一些環境經濟學家估計,僅在過去十年中,由於這種剝削,整個非洲大陸已經損失了多達50%的動植物資源。“我們必須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唯一的選擇是耗盡它們,”他補充道。
經濟發展的作用
將應對氣候變化與減貧聯絡起來的一個重要部分將是建設更全面的能源基礎設施。“當數億[印度人]無法獲得電力時,期望印度削減增長是不現實的,”綜合研究與行動發展智庫執行主任喬蒂·帕裡克透過新德里的視訊會議指出。“人們因為[應對氣候變化]的延遲而搭便車,而那些延遲的人後來不必以任何方式付出代價……無論發生什麼,都已經影響了我們的[全球]碳預算。”
但是,經濟增長可以與氣候變化解決方案相結合。例如,印度政府制定了到2022年新增20,000兆瓦太陽能裝置的目標。“對於太陽能計劃,最強大的壓力不是來自綠色組織,”德賽指出。“印度的企業部門對進入這個領域表現出巨大的興趣。”
與此同時,適合當地的技術必須發揮作用,例如使用牛來驅動發電機或使用牲畜糞便來生產沼氣,面向貧困消費者的電子產品製造商Freeplay Group董事長德文·納朗透過新德里的視訊會議表示。
使用清潔技術促進經濟增長已經成為現實。根據皮尤慈善信託基金會的一份新報告,僅在2009年,中國在清潔能源投資總額方面已超過美國和其他國家,在風能、太陽能和水力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技術領域獲得了346億美元的投資和融資。
關鍵將是進一步加快和擴大減少能源、農業、建築和其他部門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所有科學都表明,技術不是萬能的。我們還必須看到生活方式的改變,”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執行主任約翰·羅克斯特倫說。“這是最關鍵的十年,我們必須開始扭轉溫室氣體排放和生物多樣性的曲線。如果我們把這件事推得太遠會怎樣?”
畢竟,科學家普遍認為,要將平均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必須穩定在百萬分之450——而目前已接近百萬分之390。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多爾蒂地球觀測站的地球化學家華萊士·布勒克表示,將濃度保持在百萬分之450的水平是“荒謬的,除非我們像再次打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全力以赴”,他也是20世紀70年代最早識別出現代全球變暖的科學家之一。“我們本可以做到,但世界如此認真對待這件事的可能性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