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進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監測

一份新報告指出,為了確保已達成的減排目標正在落實,美國必須部署新的監測技術。

一份新的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指出,即使世界各國領導人簽署新的氣候條約並開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也可能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獨立驗證他們的進展。

目前的聯合國規則要求各國提交國家排放清單,但這些資料是自我報告的,並非所有國家都需要定期提交,而且沒有獨立的資料來驗證這些資料。

根據美國國家科學院週五釋出的分析報告,開發核實這些自我報告資料的能力至少還需要五年時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對於領導這項研究的普林斯頓大學氣候研究員Stephen Pacala來說,這項技術似乎有可能實現,這著實是一個驚喜。

他說:“我一開始並不情願參與這項工作,因為我確信我們可能無法完成這項任務。除非你有像實地檢查員這樣的東西,但這又是不可能的,否則就無法獨立驗證各國自我報告的估算資料。”

但Pacala和他的同事們發現,開發這種能力所需的技術現在已經可用。

部署這些工具將加速追蹤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科學家觀點的轉變。目前由地面站、天文臺、飛機和其他儀器組成的全球網路,是在科學家們試圖解答關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總量以及自然源和匯如何促成總體總量的問題時出現的(ClimateWire,2009年12月14日)。

工具是有的,但有些地方放錯了

這意味著測量地點要遠離人口中心,因為在人口中心,發電廠、汽車和其他化石燃料驅動的基礎設施會歪曲測量全球平均水平的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吸熱氣體的努力。

Pacala說:“多年來,我們一直專注於尋找缺失的碳匯這個更加困難的問題。因此,對於美國試圖估算中國的排放量,反之亦然——目前的技術非常糟糕。我們現在無法判斷另一個國家是源還是匯。”

今天,隨著各國政府就嚴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以避免嚴重氣候變化進行辯論,科學家的目標正在轉變。

Pacala說,科學學院院長、大氣化學家Ralph Cicerone採取了不同尋常的舉措,在沒有國會要求的情況下啟動了這項研究,因為對於世界監測人類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能力,以及達到驗證氣候條約合規性所需的詳細程度方面,資訊很少。

Pacala說:“他意識到我們真的無法說監測和驗證溫室氣體條約意味著什麼。隨著人們朝著一項真正具有約束力的條約邁進,監測和驗證的需求也會增加。很明顯,我們對這方面知之甚少。”

美國國家科學院的報告指出,這並不意味著目前的自我報告系統沒有用處。在許多發達國家,如美國,以這種方式制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的誤差在5%或更低。

但對於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以及除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氣體測量,不確定性可能要大得多。

短期內需要一份失敗的NASA衛星的副本

為了升級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該報告建議聯合國要求發展中國家像發達國家一樣每年報告其排放量。幫助包括中國、印度尼西亞和印度在內的10個最大排放國這樣做,五年內將花費約1100萬美元。

該分析還建議在城市、發電廠和其他大型溫室氣體排放源附近建立新的監測站。

美國國家科學院小組還呼籲NASA重建一顆失敗的碳監測衛星。這顆價值2.8億美元的軌道碳觀測衛星去年發射時墜毀,它將收集來自世界各地各個城市和發電廠的精確二氧化碳排放量資料。

該報告稱,重建和發射原始OCO的副本(NASA設計該衛星僅飛行兩年)將為科學家們開發用於長期監測的新衛星爭取足夠的時間。

去年,美國國會批准了5000萬美元,用於支援重建碳監測衛星的初步工作,奧巴馬政府已在其2011財年NASA預算中申請了額外資金。

經Environment & Energy Publishing, LLC.許可,轉載自Climatewire。www.eenews.net,202-628-65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