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北京—狂風呼嘯穿過中國首都,捲起沙塵暴,每年春天都將這座城市籠罩在來自不斷逼近的戈壁沙漠的塵土之中。去年,政府終於利用了這些風力,在官廳風電場安裝了由國內公司新疆金風製造的33颱風力渦輪機,以收集這種能源,並用它來補充汙染嚴重的煤炭提供的電力。這些郊區的渦輪機於1月20日開始認真運轉,到7月份已向北京提供了3500萬千瓦時的電力,平均每天約30萬千瓦時。
這可能為該市的奧運場館提供20%的電力,幫助該國實現其綠色奧運的承諾。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承諾是認真的:中國政府最近將其風電裝機容量目標翻了一番,到2010年達到10吉瓦,此前5吉瓦的目標提前三年實現。
然而,到2007年,儘管內蒙古、新疆、沿海和其他地區風力資源豐富,但該國僅建成略多於6吉瓦的渦輪機,僅佔全國電力供應的不到1%——0.6%。即使是最樂觀的預測也認為,到2020年,風力發電量將佔電力總產量的不到3%——高於目前美國0.4%的份額,但遠低於世界領先者丹麥,丹麥約20%的電力來自風力。
美國目前7%的能源來自可再生資源,其中風能僅佔5%。在中國,當前的五年計劃要求可再生能源——風能、太陽能、沼氣和水力發電——到2010年佔全國能源消耗的10%(高於2005年的7.5%,即上一個五年計劃的最後一年),到2020年達到15%。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減少對燃煤的依賴和由此產生的汙染。
該計劃指出,“開發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應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呼籲到2010年,在江蘇、山東、廣東、廣西、四川和內蒙古建設50個縣,這些縣50%的家庭能源來自可再生能源。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組織的氣候與能源活動家劉霜說:“中國已經是世界領先的可再生能源生產國之一。”她補充說,“可再生能源可以滿足中國50%的能源需求”,該環保組織預測,其中37%的可再生能源可能來自風能和太陽能。
但現實情況是,像風一樣,中國的可再生能源也是一種不穩定的來源。
中國有158個風電場,根據中國風能協會(CWEA)的資料,以及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負責經濟發展的政府部門——已呼籲到2010年將裝機容量增加到10吉瓦——目前為6吉瓦。
據中國風能協會主席、工程師何德馨介紹,電力巨頭華能集團和國有企業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中海油)等主要公司已響應政府的目標,正在全國各地建設公用事業規模的風電場。綠色和平組織發言人梁莎拉說:“所有好的風電場地點現在都歸最大的能源公司所有。”
但即使是所有這些好的地點也不夠。“由於中國的土地非常珍貴,有些地方將不允許建造風電場,”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參與風電的何德馨指出。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資料顯示,海上風電場可能填補這一空白,提供高達750吉瓦的電力,而不會影響農場或其他敏感土地。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北京辦事處主任芭芭拉·芬納莫爾說:“中國的風力資源是世界上最大的,其中四分之三在海上。”
然而,近年來,颱風對中國南方設計不佳的風電場造成了嚴重破壞,這對中國在深水區建設的能力來說不是好兆頭。中國風能協會的蔡峰波說:“中國的現實情況是,他們[風電場]發展得太快了。“風力發電的質量受到了影響。”
儘管如此,中國仍然是世界領先的風力渦輪機制造商之一,或者至少是其零部件的製造商。即使通用電氣或蘇司蘭等外國公司供應渦輪機,高達70%的零部件也是在中國製造的,除了軸承和電氣控制裝置之外的所有部件。
中國也是太陽能光伏發電的第一大生產國,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CREIA)表示,2007年有200多家制造商生產了1700兆瓦的面板,幾乎佔世界總產量3800兆瓦的一半。
然而,幾乎沒有面板留在國內。中國可再生能源行業協會秘書長李俊峰說:“99%出口了。“當地市場非常有限,因為[光伏]太貴了。”
中國約使用了80兆瓦的太陽能光伏,出現在山東省日照市等城市的路燈杆上,甚至是在首都北京的北京太陽能研究所總部等擁有太陽能技術公司的辦公樓的屋頂上。中國已成為世界領先的太陽能供熱技術的倡導者,該技術為從北京機場新的3號航站樓到雲南省的一家鄉村客棧等各地提供熱水,因為它與替代能源一樣便宜。
儘管如此,綠色和平組織的劉霜說:“浪費了中國的所有生產成果。這沒有道理。”
所有這些生產意味著中國正在承擔為其他國家制造此類可再生能源所帶來的汙染負擔——無論是製造風力渦輪機葉片中的鋼鐵排放的形成酸雨的二氧化硫,還是製造專用矽或玻璃後留下的有毒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將陽光轉化為電力。綠色和平組織的劉霜說:“為了阻止全球變暖,這不是破壞當地環境的藉口。“生產光伏產品必須對化學品進行嚴格控制。”
因此,對於中國的發電來說,水壩是最清潔、最便宜的選擇。該國在這方面擁有豐富的資源:潛在發電量為4億千瓦,其中僅開發了1.1億千瓦,據政府資料顯示。重慶大學可持續發展教授兼市政府官員賴 Hun Suen 預測:“在30到50年內,水電將是我們應該依賴的主要能源。”
由於大朝山、功果橋和三峽大壩的建成,2005年水壩發電量佔電力總產量的16%。但事實證明,這項技術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存在問題——看看三峽大壩帶來的生態問題——而且大部分未開發的水力發電地點都位於該國西部,而大部分電力使用都在東部。
儘管如此,賴 Hun Suen 說,“中國將嘗試依靠水力發電。“這是我們在別無選擇時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