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難以捉摸的“男同閨蜜”:喜歡喜歡男人的男人的女性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作為《黃金女郎》數十年的粉絲,我得知魯·麥克拉納漢上週去世的訊息,感到很難過。事實上,我想我真的流下了明顯的、可以察覺到的眼淚,這是我記憶中除了貝·亞瑟和埃斯特爾·蓋蒂去世外,第一次為一個名人去世而流淚。我知道這聽起來有點同性戀式的陳詞濫調,但我的伴侶胡安和我已經養成了每晚睡前看一集《黃金女郎》的習慣。和我們稱之為其他“女孩們”一起,魯飾演的布蘭奇·德弗羅——這位對美味芝士蛋糕和富有男人有著無盡渴望的放蕩南方美女——已經成為了我們家一位虛構的、令人微笑的朋友。幸運的是,布蘭奇的肉慾精神永遠烙印在我們的DVD上。但麥克拉納漢去世的訊息促使我更多地瞭解她在現實生活中的情況——至少花費足夠的指尖能量瀏覽她的維基百科條目。我知道她一直是一位直言不諱的同性戀和女同性戀者,以及動物的倡導者,但我沒有意識到她對前者的支援可以追溯到1971年。就在石牆騷亂髮生幾年後,她出演了一部以格林威治一家同性戀酒吧為背景的電影《我的一些好朋友是...》,飾演一個“惡毒的男同閨蜜”。

然後我的思緒轉移了,將無與倫比的魯和同性戀權利問題拋諸腦後,反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這個詞“男同閨蜜”上。現在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看作一個“男同”——儘管我相信很多人確實這樣看待我,而且不幸的是僅此而已——但更重要的是,我當然從來沒有把我的許多親密的女性朋友視為“老巫婆”。所以我很好奇地想更多地瞭解這個綽號的詞源學根源中那些不討喜的刻板印象,這個綽號用來描述那些傾向於接近男同性戀者的異性戀女性。於是,進入了聖文森特山大學的心理學家南希·巴特利特和她的同事們的研究,他們去年剛剛在《身體形象》雜誌上發表了第一項關於男同閨蜜的定量研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些研究人員也覺得“男同閨蜜”這個詞很有趣。還有很多其他生動的表達方式,可以相當形象地捕捉到這個獨特的群體,其中一些沒有那麼具有侮辱性,包括

•     果蠅

•     蜂后

•     酷兒親人

•     仙女教母

•     男同性戀伴侶

•     女王磁鐵

•     老巫婆

•     時髦菜

•     小男同

•     同性戀甜心

•     仙女收藏家

•     仙女公主

•     男同網

但“男同閨蜜”在公眾意識中引起了共鳴。研究人員指出,在流行媒體和日常表達中,這個詞讓人聯想到一個沒有吸引力的、超重、絕望的女人,她為了彌補自己無法從異性戀男人那裡獲得浪漫關注而尋求與男同性戀者為伍。透過對先前訪談研究、電視描述和廉價愛情小說的軼事進行梳理,作者發現其他常見的刻板印象將男同閨蜜描繪成以愛搞怪、過於情緒化、不穩定和渴望關注(例如,來自《威爾與格蕾絲》的梅根·穆拉利的卡倫·沃克角色)。特別引人入勝的是作者的觀察,他們認為這個喜歡喜歡男人的男人的女性的社會類別可能是“跨文化穩健的”。法國人將這樣的女性稱為 soeurettes(“小妹妹”),德國人將她們稱為 Schwulen-Muttis(“同性戀媽媽”),而墨西哥人則稱她們為 joteras(“jota”通常用於“男同”)。在日本,這些女性被稱為 okoge,字面意思是“粘在鍋底的燒焦的米飯”。

據調查人員稱,“老巫婆”成分本質上是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女性“對自己的身體感覺不好,因此,為了避免異性戀社交場景中固有的對女性外貌的更嚴厲的評判和強調,而躲藏在‘同性戀世界’中。”喜劇演員瑪格麗特·曹,一位著名且自稱的男同閨蜜,她說:

你生命中的同性戀男性並不關心你的青春和美麗。他想了解你的靈魂。他愛你,因為你的勇氣和才智。無論你是可愛還是平凡,因為這些品質——以及更多——在他眼中你都是美麗的。

作為許多女性生命中的“同性戀男性”,我不確定曹是否完全瞭解我們——她似乎在理想化同性戀男性。相信我,膚淺的同性戀男性比比皆是。她顯然也沒有聽說過生物學家約翰·梅納德·史密斯關於男性同性戀的“偷偷摸摸的混蛋”進化假說,該假說認為,在遠古時代,男同性戀者能夠獨享繁殖生態位,因為女性在他們周圍放鬆了警惕,而其他男性不認為他們是性競爭對手。畢竟,我們並非不育,只是同性戀。(順便說一句,題外話:是我的錯覺嗎,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在女性喜劇界的頂層位置上是否異常地佔多數?除了雙性戀曹之外,還有女同性戀者旺達·塞克斯、艾倫·德傑尼勒斯、莉莉·湯姆林、羅西·奧唐納、桑德拉·伯恩哈德,以及我的最愛之一——簡·林奇。)

但巴特利特和她的合作者在2009年的研究中特別感興趣的是,關於男同閨蜜的負面刻板印象是否有任何道理。 

因此,他們邀請了154名異性戀女性參與一項關於男同閨蜜的網際網路調查(我的說法,而不是他們的說法)。這些女性的年齡從17歲到65歲不等(平均年齡為28歲),她們的戀愛史各不相同。有些人已婚,有些人單身,還有一些人離婚、喪偶、目前正在約會等等——而且大多數人受過良好的教育,至少接受過一些大學教育。每位女性都被要求提供某些可量化的資訊,這將使作者能夠檢驗關於男同閨蜜神話的幾個關鍵假設。首先,女性只是給出了她們擁有的男同性戀、異性戀男性和女性朋友的總數。此外,她們還被要求以1(不太親近)到5(非常親近)的等級來評價她們與自己最親密的男同性戀、異性戀男性和女性朋友的“親密程度”。接下來,女性完成了一份常用的工具,稱為身體自尊量表(BES),這是一份包含24個專案的問卷,用於衡量女性自我感知的性吸引力和她對體重的擔憂。最後,每位參與者都提供了她們過去兩年戀愛史的資訊,包括她們在最近失敗的戀情中是否是“甩人者”或“被甩者”。

分析結果是為了檢驗一個普遍的假設,即女性結交男同性戀朋友是因為她們的身體自尊感很差,並且覺得自己對異性戀男性沒有吸引力。作者認為,如果這是真的,那麼女性擁有的男同性戀朋友數量應該與她的身體自尊和戀愛成功之間存在有意義的統計關聯——換句話說,一個女性的戀愛生活越悲慘,她越覺得自己對異性戀男性沒有吸引力,她就越應該尋求男同性戀者作為朋友。但資料表明並非如此。事實上,至少在這個樣本中,女性的戀愛狀況、她收到分手次數、或她的身體自尊與她生活中男同性戀朋友的數量之間絕對沒有任何聯絡。

在科學領域,推翻普遍的假設並不新鮮,男同閨蜜的神話也是如此。但這項研究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發現。例如,一個女性擁有的男同性戀朋友越多,她就越覺得自己具有性吸引力。現在,很明顯,這是一種相關性,因此我們只能推測因果關係。可能的情況是——正如作者所建議的那樣——擁有男同性戀朋友的女性實際上比那些男同性戀朋友較少的女性在身體上更具吸引力。也許與男同性戀者相處會給這些女性帶來一些緩解,從而擺脫異性戀男性的不斷性挑逗。(巴特利特的研究僅衡量了感知的自我吸引力,而不是實際的吸引力,因此這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這可能比簡單地指出,一個女性在討好的男同性戀者身邊待得越多,她的身體自尊感就越高,更像是一種合理的因果解釋。另一方面,有趣的是,一個女性與她最親密的男同性戀朋友的友誼持續時間越長,她所感知的性吸引力就越低。在解釋這個意想不到的發現時,作者認為這實際上可能反映了“男同閨蜜”刻板印象的一些核心但細微的真相:“也許那些認為自己性吸引力較差的女性會與男同性戀者發展更親密的關係。”其他人只是追求膚淺的依戀。

致我最喜歡的仙女公主金傑:這個送給你。我愛你。對於你們其他人,這裡有一個最後的想法讓你們撓頭思考。在寫這篇文章時,我突然想到,在我們的社會中,喜歡與女同性戀者交往的異性戀男性的社會類別令人震驚地空缺。當然,您可能會聽到一些關於隨機的“女同小子”或“女同哥”(與男同閨蜜不同,這兩個詞幾乎不是流行俚語詞彙的一部分,實際上需要我進行一些深入的谷歌搜尋),但它們的存在顯然是極少的。對於為什麼這兩種情況在頻率上存在如此大的差異,您有什麼好的猜測嗎?

 

在本專欄中,由《大眾科學思想》雜誌呈現,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心理學家傑西·貝林思考一些日常人類行為中比較晦澀的方面。註冊RSS 源,訪問 www.JesseBering.com, Facebook上關注貝林博士,或在 Twitter 上關注 @JesseBering,絕不會錯過任何一期。對於 2009 年 9 月 29 日之前發表的文章,請單擊此處:較舊的《貝林思想》專欄

圖片 ©iStockphoto.com/加琳娜·巴爾斯卡亞

Jesse Ber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Otago in New Zealand.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Belief Instinct (2011), Why Is the Penis Shaped Like That? (2012) and Perv (2013). To learn more about Jesse's work, visit www.jessebering.com or add him on Facebook (https://#/jesse.bering).

More by Jesse Ber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