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黑暗之鏡

扭曲的身體意象幾乎是所有飲食失調的症狀。糾正這種心理反映可以幫助患者康復

在鏡子前,她們看起來都一樣——有魅力又苗條——但一個接一個地,她們穿著泳衣站起來,抱怨自己的身材缺陷:大腿粗壯、輪廓臃腫、胸部扁平。這些年輕女性正在參加由德國波鴻大學和美因茨大學共同贊助的關於身體意象的團體輔導。資深治療師西爾婭·沃克斯知道,要讓這些患有飲食失調症的女孩們明白道理很困難,但她的工作是幫助她們學會再次喜歡自己。

飲食失調是複雜的精神疾病,由先天和環境等多種因素引發。然而,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主要的精神痛苦源於錯誤的身體意象,心理學家用這個術語來描述個體對其外部形態的內在印象。事實上,這種意象更準確地反映了自尊,而不是外貌。它更多地基於情感而不是事實,家庭和同齡人的意見以及文化理想都會極大地改變其維度。

大多數人的身體意象與他們的身材大致相符。然而,對於那些患有飲食失調症的人來說,這種心理印象變得像哈哈鏡中的倒影一樣扭曲:嚴重變形,通常顯得非常肥胖。理想情況下,治療計劃必須是多方面的,包括營養、醫療、精神病學和心理治療干預。但正如沃克斯的專案所表明的那樣,直接解決身體意象問題可以為一些患者提供擺脫飲食失調惡性迴圈的第一步。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飢餓、暴食、催吐
尋找新的、更有效的飲食失調治療方法至關重要。在發達國家,飲食失調症的發病率持續上升;僅在美國,自 20 世紀 60 年代以來,記錄在案的病例就增加了一倍。儘管這些疾病的真實患病率難以確定,但據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估計,約有 0.5% 至 3.7% 的女性患上神經性厭食症,約有 1.1% 至 4.2% 的女性在一生中經歷過神經性貪食症。在任何給定的六個月期間,另有 2% 至 5% 的美國人患上暴食症。

在這三種疾病中,神經性厭食症是最致命的。患者會讓自己捱餓、過度運動,並且仍然認為自己太胖,即使他們的骨頭已經從皮膚中突出。每減掉一磅體重,他們就越發與自己的身體脫節,對飢餓、寒冷、炎熱甚至疼痛的感知都非常遲鈍。荷爾蒙紊亂可能會隨之而來:女性通常會停止月經,男性會出現陽痿。其他身體後果包括低血壓、各種皮膚問題和體液瀦留。

即使身體開始崩潰,許多厭食症患者仍然痴迷於控制和表現。他們常常為自己苦行僧般的生活方式感到自豪,並覺得能夠做到節制是一種力量。這種嚴格的自我約束可能會導致致命的後果。從統計資料來看,只有 30% 的厭食症女效能夠完全康復。約 35% 的人體重有所恢復,但仍然保持著扭曲的身體意象。另有 25% 的人患有慢性厭食症,在十年內,有 5.6% 的人死於飢餓或自殺。

神經性厭食症通常在青春期左右發生,而神經性貪食症通常在 18 歲至 35 歲之間出現。這些患者在兩個極端之間波動——飢餓和暴食。在暴食階段,貪食症患者會狼吞虎嚥地吃下高熱量的食物。然而,之後他們會感到羞恥,要麼將剛吃下的東西嘔吐出來,要麼濫用利尿劑或瀉藥作為補償。這種催吐行為極具破壞性:嘔吐物中的胃酸會腐蝕牙齒並損害食道細胞,從而可能導致癌症。電解質失衡——脫水以及鉀和鈉消耗的結果——會導致器官損傷和心血管問題,包括心臟病發作。

儘管存在這些危及生命的併發症,但神經性貪食症通常會被忽視,即使是醫療專業人員也經常如此。患者通常保持正常體重,並將暴食和催吐行為隱藏得很好。一旦暴露,尋求治療的貪食症患者有 50% 的機會完全康復。至於剩下的一半沒有康復的人,他們可能會將嘔吐作為一種永久性的習慣,或者他們可能會陷入康復和疾病之間的灰色地帶。其中一些患者會滑向暴食症,繼續暴飲暴食,但不再催吐。

儘管厭食症、貪食症和暴食症之間存在種種差異,但它們都沿著一個連續統存在,並且通常在節食一段時間後出現。那些屈服於這些疾病的人最初都希望減掉幾磅體重,但最終卻大幅削減脂肪、糖和碳水化合物,直到所有想法都圍繞著一個問題:我被允許吃什麼?幾乎一半的女性都曾在某個時候節食。但是,頻繁和極端的節食會迅速擾亂身體的飢餓-飽腹感系統,為問題行為和錯誤的認知鋪平道路。

鏡子,鏡子
扭曲的身體意象背後是什麼?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沃克斯的團隊拍攝了 56 名飲食失調症患者和 209 名健康受試者(作為對照組)的照片。然後,科學家們要求測試物件在電腦螢幕上調整他們的影像,直到他們“認出”自己。此外,他們還要求兩組人都將虛擬的“我”調整為他們希望擁有的身材。雖然所有受訪者對“理想”身材都有相似的概念,但貪食症患者和厭食症患者都嚴重高估了自己的真實體重。相比之下,沒有飲食失調症的受試者認為自己比實際情況更苗條。

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科大學的心理學家芭芭拉·曼格韋特在 2004 年對男性飲食失調症患者進行的一項研究中得出了類似的結論。曼格韋特與馬薩諸塞州貝爾蒙特麥克萊恩醫院精神病生物學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合作,比較了 27 名厭食症和貪食症男性與 21 名男性登山者和 21 名男性對照組。受試者對理想的男性身材持有相似的看法,但對自身身材的評估卻大相徑庭。與登山者和對照組不同,貪食症患者和厭食症患者都認為自己的體脂是實際體脂的兩倍左右。曼格韋特得出結論,錯誤的身體意象——而不是對理想身材的誇大概念——是飲食失調症發展的關鍵。

我們仍然沒有充分理解為什麼有些人會受到如此嚴重的認知扭曲。沃克斯及其同事懷疑問題出在資訊處理上。根據他們的理論,飲食失調症患者的感官器官正確地記錄了他們的體型,但負面想法過濾了輸入的資訊。例如,童年或青少年時期被嘲笑外貌的記憶可能會凌駕於一些貪食症患者和厭食症患者原本會如何看待自己的看法之上。由於這些人缺乏情感支援來保持更積極的看法,因此不安全感在他們心中滋生。

自我反思
顯然,不安全感有助於扭曲身體意象。我們對自己的看法通常來自他人如何看待我們,或者我們認為他們如何看待我們。如果這種反映不夠積極,自尊心就會受到損害,有時甚至從童年早期就開始受到損害。理想情況下,父母的養育會帶來安全感和獨立性之間平衡的良好關係。然而,研究已證實,約有 30% 的兒童缺乏這種依戀關係。在沒有安全感和被接受感的情況下,這些兒童有陷入涉及食物或其他物質成癮迴圈的風險。

其他家庭動態也會導致不良的自我意象。雖然飲食失調症發生在各種型別的家庭中,但受影響的家庭通常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他們通常家境殷實、受過良好教育,並且在外人看來,家庭運作和諧。然而,孩子們常常感到巨大的出人頭地的壓力,父母設定了很高的標準,負面情緒(如憤怒或嫉妒)受到壓抑。為了符合這些高標準,飲食失調症患者努力成為模範學生,或在成年後過上完美的生活。即便如此,他們通常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標準。

除了缺乏積極的反饋外,有些人還會因特定的童年創傷而患上飲食失調症。根據斯蒂芬·溫德利希在北達科他州法戈飲食失調研究所的研究小組的發現,特別是性虐待可能會增加患病機率。同樣,父母離異或酗酒的兒童也明顯處於危險之中。在德國埃森兒科和兒童精神病診所(其中一位作者(埃格斯)是主任)就診的幾位青少年報告說,當他們的父母離婚時,他們感到不知所措,無法調解或對雙方保持忠誠。這種被認為的不足感很容易產生自我憎恨——並帶來可怕的長期後果。

當然,飲食失調症並非完全是個人問題造成的,但來自家人和朋友的負面反饋或忽視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個體易患厭食症、貪食症或暴食症。在這些情況下,許多父母不知道如何提供幫助,併為自己無法引導孩子而感到內疚。因此,家庭治療可以成為整體策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共同解決問題。通常,飲食失調症只是不幸事件鏈條中的最後一環。

不切實際的理想
當今好萊塢電影和時尚界推崇的審美標準只會放大大多數飲食失調症背後的問題。直到 19 世紀末,曲線優美的女性和身材苗條的女性都被認為同樣美麗。但隨後的一個世紀裡,審美髮生了巨大的變化。研究表明,現在大多數人更喜歡體重低於正常水平幾個百分點的身材。

很難衡量光鮮雜誌和其他媒體形象對節食行為的直接影響,但斐濟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案例研究。馬薩諸塞州總醫院成人飲食和體重失調專案的負責人安妮·E·貝克爾記錄了 1990 年代整個太平洋國家斐濟的飲食習慣。在 1995 年——電視在斐濟島上引入後幾乎立即——她發現只有 3% 的平均年齡為 17 歲的女學生報告說她們曾透過嘔吐來控制體重。然而,到 1998 年,這個數字飆升至 15%。74% 的女孩表示,她們至少有時會感覺自己“太大或太胖”,即使斐濟傳統上將健壯的身材與更高的社會地位聯絡起來。

對於沃克斯專案中的參與者來說,鼓起勇氣在一群人面前暴露自己認為的缺點通常會取得成效。90 分鐘的輔導課程不能替代長期治療,但沃克斯的患者經常會改善他們的飲食習慣,並且常常設法提高自己受損的自我價值感。也許最重要的是,許多人瞭解到,他們長期以來一直討厭的身體在別人眼中卻是美麗的。

(延伸閱讀)

  • 《身體、自我與社會:來自斐濟的視角》。安妮·E·貝克爾。賓夕法尼亞大學出版社,1995 年。

  • 《最美者的生存:美的科學》。南希·埃特科夫。錨出版社,2000 年。

  • 《阿多尼斯情結:如何識別、治療和預防男性和男孩的身體痴迷》。哈里森·G·波普,小羅伯託·奧利瓦迪亞和凱瑟琳·A·菲利普斯。自由出版社,2002 年。

  • 《美的迷思:美的形象如何被用來對抗女性》。重印版。內奧米·沃爾夫。哈珀·柯林斯出版社,2002 年。

  • 《破碎的鏡子:理解和治療軀體變形障礙》。修訂版。凱瑟琳·A·菲利普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 年。

SA Mind Vol 18 Issue 2本文最初以“透過黑暗之鏡”為標題發表於SA Mind 第 18 卷第 2 期(),第 30 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407-3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