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貓子更容易做噩夢,調查顯示

一項初步研究暗示,晚睡的人更容易做噩夢,但原因尚不清楚

夜貓子可能認為熬夜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但一項新的研究暗示,延遲睡眠可能存在陰暗的一面。科學家表示,晚睡的人可能更容易做噩夢,儘管他們補充說,需要後續研究來證實這種聯絡。

“這是一項非常有趣的初步研究,我們迫切需要在這一領域進行更多的研究,”聖母大學睡眠、壓力和記憶實驗室主任傑西卡·佩恩在評論這一新發現時說。

之前的報告估計,80%的成年人每年至少會做一次噩夢,其中5%的人每月不止一次地遭受令人不安的夢。這篇發表在《睡眠與生物節律》期刊上的新論文,調查了264名大學生關於他們的睡眠習慣和做噩夢的頻率,噩夢被定義為“與威脅、焦慮、恐懼或恐怖感相關的煩躁不安的夢”。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 訂閱來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由土耳其凡城於祖庫·伊爾大學的亞武茲·塞爾維領導的科學家們,使用一種名為凡夢焦慮量表的測量方法來評估做噩夢的頻率。具體來說,研究參與者被要求在0到4的範圍內評價他們經歷噩夢的頻率,分別對應於從“從不”到“總是”。

平均而言,將自己描述為“夜型人”的個體得分2.10,而他們的“早型人”等效的平均得分為1.23,研究作者認為這是一個顯著差異。

這項土耳其的研究源於一項對近4000人進行的更大規模的線上調查,該調查發現,從20多歲開始,女性的夜貓子行為與噩夢之間存在關聯。蒙特利爾聖心醫院夢與噩夢實驗室主任託雷·尼爾森的這些結果於2010年發表在《生物節律雜誌》上。“我很高興看到他們重複了夜型人和做噩夢之間的關聯,”尼爾森說。但他補充說,需要更多研究來了解這種關聯如何根據一個人的性別而表現出來:“男性和女性有非常不同的情緒系統,我認為我們在噩夢中看到了這種差異的不同表達。”

專家們對一個人的日常身體週期(即所謂的晝夜節律)可能與噩夢有關的想法很感興趣。“我認為這肯定很有意思,”亞特蘭大睡眠醫學與技術學院主任兼國家睡眠基金會主席羅素·羅森伯格說。“這個領域的研究確實不多。”

情緒很重要
為什麼“夜型人”會報告更多噩夢,這仍然是一個謎。這項新研究的作者指出,之前的研究發現,這些個體可能更容易患有情緒障礙和壓力大的生活方式。其他科學家發現情緒障礙(如抑鬱症)和睡眠問題之間存在關聯。

斯旺西大學睡眠實驗室主任馬克·布拉格羅夫指出,塞爾維等人的調查發現,“夜型人”總體上更容易回憶起他們的夢,因此這可能部分解釋了這些發現。

然而,布拉格羅夫補充說,“夜貓子”在一週中晚睡,但為了工作必須和“早起鳥”在同一時間醒來,更容易出現睡眠不足——並在週末透過睡懶覺來彌補。正是在這種延長的週末睡眠中,他們可能會經歷更多的快速眼動睡眠,這是一個以快速眼動、大腦活動增加和生動的夢為特徵的睡眠階段。“他們可能會在週末進行大量的恢復性睡眠,這解釋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情況,”布拉格羅夫說。

佩恩假設,一種被稱為皮質醇的壓力激素也可能參與其中。這種激素通常在早上我們醒來之前在體內達到高峰。大約也是在這個時候,快速眼動睡眠週期也會達到高峰。“第一個問題是,快速眼動和皮質醇達到高峰之間是否存在聯絡,”佩恩說。“其想法是,如果你的睡眠發生了偏移,你可能在皮質醇升高時處於睡眠狀態,這可能會導致噩夢或離奇而生動的夢。”

從這項新研究中尚不清楚,那些自我報告為“夜型人”的學生是真正的“夜貓子”,還是因為他們為了社交或完成學期論文而強迫自己熬夜而錯誤地描述了自己的自然“早起鳥”型別。根據羅森伯格的說法,關於噩夢關聯的後續研究應該讓參與者在睡眠日記中記錄他們的習慣,或者佩戴一種被稱為活動記錄儀的運動檢測裝置——本質上是一種專門的加速度計,可以根據休息時間來記錄睡眠模式。

瞭解噩夢原因的價值並沒有被研究人員忽視。“十年前,我曾經做過很多驚悚片一樣的夢,帶有一些威脅的意味,”布拉格羅夫說。“我一點也不懷念它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