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醒來時心跳加速,雙手溼冷。放鬆,你對自己說——這只是一場噩夢。但是噩夢真的無害嗎?心理學家們並不確定。儘管有些人仍然認為噩夢透過讓大腦演繹恐懼來減輕心理緊張,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夜間折磨更有可能增加清醒時的焦慮。
在一項研究中,澳大利亞研究人員詢問了 624 名高中生過去一年的生活和噩夢,並評估了他們的壓力水平。眾所周知,壓力性經歷會導致噩夢,但如果噩夢有助於化解緊張情緒,那麼受困擾的睡眠者應該更容易應對情感折磨。《夢境》雜誌上發表的這項研究並未證實這一假設:噩夢不僅沒有避免焦慮,而且報告說對自己的夢感到苦惱的人,比那些經歷過父母離婚等令人不安事件的人,更容易患上普遍性焦慮症。
蒙特利爾聖心醫院夢境和噩夢實驗室主任托爾·尼爾森說,然而,對於那些經歷大量焦慮的個體來說,他們的大腦中可能出現了一些問題,以至於做夢期間正常的的情感處理失敗了。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但尼爾森去年六月在《睡眠研究雜誌》上發表的最新結果,實際上加強了澳大利亞的發現。為了梳理出 REM 睡眠(大部分做夢都發生在 REM 睡眠期間)如何影響我們的情緒,加拿大研究人員在健康志願者睡前向他們展示了令人不安的影像(例如血腥的場景或一名婦女被持刀強行推進麵包車)。當受試者在早上觀看相同的圖片時,那些被剝奪了充滿夢境的 REM 睡眠的人,比那些被剝奪了其他睡眠階段的人,受到的情感影響要小。對於那些在夢中體驗到較少負面情緒的人來說,情況也是如此。換句話說,做噩夢並沒有讓做夢者在清醒時更具韌性——恰恰相反。
這些研究尚不清楚的是,噩夢是否在焦慮中起因果作用,還是僅僅是潛在問題的表達。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同意,偶爾做噩夢是正常的,並且沒有問題。但是,如果這些夢引起持續的焦慮和擔憂,則可能正在發生更嚴重的事情——並且去看心理健康專業人士可能是一個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