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編者注:全球資訊網於本月 20 年前在瑞士日內瓦的一臺計算機上上線。為紀念這一週年,全球資訊網的發明者蒂姆·伯納斯-李為《大眾科學》撰寫了一篇獨家文章。在文中,他直面可能毀掉網路的各種威脅,並解釋了為什麼維護使網路蓬勃發展的基本原則對於防止其毀滅至關重要。 在撰寫這篇文章時,伯納斯-李還與《大眾科學》討論了可能改變線上和物理世界運作方式的新興網路功能。這個由四部分組成的系列文章涵蓋了一些最引人入勝的內容,包括關聯資料、社交機器、向大眾提供免費頻寬和網路科學的力量。 的確,網路正在蓬勃發展——儘管最近《連線》雜誌的封面故事與之相反。《大眾科學》編輯馬克·費舍蒂在他的部落格“網路(並非)已死。”中探討了兩家雜誌對該主題的不同處理方式。
這個月是網路誕生 20 週年。我們都知道它是如何工作的,它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對吧?當然不是。
“到目前為止,網路取得的顯著進步讓我感到非常欣慰,”蒂姆·伯納斯-李說,他是網路的發明者,並於 1990 年 12 月首次將其投入使用。“但網路遠未完成。過去和未來的每一項進步都取決於兩件事:技術協議和社會慣例。諸如 HTTP 和 HTML 之類的協議決定了計算機如何互動。社會慣例,例如建立連結的動機或社交網站上的參與規則,是關於人們喜歡以及被允許如何互動。我們仍然對這些技術和社會機制知之甚少。”
伯納斯-李說,我們僅僅觸及了透過對網路的設計、運作以及對社會的影響進行更深入的科學調查可以實現的表面。“強大的技術設計、創新的商業決策和健全的公共政策判斷都要求我們意識到技術與社會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伯納斯-李說。這種意識將來自網路科學,伯納斯-李希望網路科學能夠改進“這個龐大系統的科學和工程,以造福大眾”。
幾年前,麻省理工學院和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建立了網路科學信託基金,以推動網路科學成為一門新的學術學科。該組織彙集了由傑出的計算機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和法學學者組成的國際諮詢委員會。他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知識基礎、教育氛圍和資源庫,以幫助研究人員建立一門新的網路科學。
要了解可能毀掉網路的威脅,以及伯納斯-李認為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防止這些威脅,請參閱“網路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