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最持久的觀點之一,可以追溯到一個多世紀前的威廉·詹姆斯時代,是人類行為並非單一過程的產物,而是不同專業子系統相互作用的反映。這種觀點認為,這些系統通常無縫地相互作用以決定行為,但有時它們可能會競爭。最終結果是大腦有時會與自身爭論,因為這些不同的系統對我們應該做什麼得出不同的結論。
造成這些內在分歧的主要區別在於自動化過程和受控過程之間。系統1通常是自動的、情感的和基於啟發式的,這意味著它依賴於心理“捷徑”。”它會快速地為出現的問題提出直觀的答案。系統2與受控過程緊密對應,它是緩慢的、費力的、有意識的、基於規則的,並且也可以用來監控系統1提供的答案的質量。如果系統2確信我們的直覺是錯誤的,那麼它能夠糾正或推翻自動判斷。
理解這些系統的一種方式是將它們概念化為駕駛汽車所涉及的過程:新手需要依賴受控處理,需要集中注意力於一系列需要精神努力且容易被任何干擾打斷的操作。相比之下,熟練的駕駛員依賴於自動化過程,可以有效地執行相同的任務,同時進行其他活動(例如與乘客聊天或收聽廣播電臺)。當然,在必要時,例如在極端天氣、交通擁堵或機械故障的情況下,他或她總是可以切換到更深思熟慮的處理。
在決策方面,系統2的描述與標準經濟理論預設的理性、通用處理器非常相似。儘管這些經濟模型為決策理論的發展提供了強大而統一的基礎,但數十年來對這些主題的研究產生了大量的證據,表明在實踐中,這些模型並不能令人滿意地描述實際的人類行為。例如,幾十年來人們已經認識到,人們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這種現象被稱為損失厭惡。這與經濟理論不符,但似乎是硬編碼到大腦中的。
觀察到的決策特異性的一個主要原因可能是,受控處理僅佔我們整體行為的一部分,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面臨來自系統1中特定領域的自動化過程的激烈競爭。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家亞當·奧爾特及其同事最近對這種現象進行了令人信服的演示,他們研究了上下文線索的細微變化(例如改變字型的易讀性)如何促進系統1和系統2處理之間的切換。
在一系列巧妙的實驗中,作者操縱了各種刺激集的“感知流暢度”。換句話說,他們讓人更難理解或解讀他們被要求判斷的場景。例如,在一個實驗中,參與者被問及一系列問題,稱為認知反思測試,旨在評估系統1直覺過程在決策中的參與程度。在這個測試中,本能反應的答案總是錯誤的。(一個例子:如果一個球棒和一個球加起來花費1.10美元,並且球棒比球貴1美元,那麼球的價格是多少?如果你發現自己想要喊出“當然是10美分”,那麼你屬於大多數人,但可悲的是也是錯誤的。)奧爾特等人發現,透過簡單地使問題更難以閱讀(透過使用灰色、縮小尺寸的字型),參與者似乎轉向更審慎的系統2反應,因此回答正確的問題更多。
作者在各種情況下重複了這種效果。例如,他們降低了MP3播放器評論中作者署名的可讀性。結果,參與者較少受到評論者表面能力的影響,而這種能力本應基於觀看他或她的照片,更多地受到評論實際內容的影響。在另一種情況下,他們要求參與者在評估統計資訊時要麼皺眉,要麼鼓起臉頰。前一種活動是認知努力的線索,因此導致對(不正確的)直覺的依賴性降低,而更多地依賴於冷靜的分析性思維。
這些例子之所以重要,有幾個原因。最微不足道的是,它們很好地例證了研究人員在尋找有趣的新方法來證明所謂的兩個系統的存在方面的獨創性。然而,更重要的是,它們開始解決一個迄今為止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的問題,即各種系統究竟為什麼以及何時被用於判斷。這項工作可以更準確地預測何時會啟用相應的系統。
最後,這裡說明的例子有可能有助於如何有用地應用這些系統來構建促進更明智決策的環境。與此類似,行為經濟學最近的一個動向旨在承認日常決策的侷限性(例如,工人顯然不願意為401K計劃繳款),因此以鼓勵更好選擇的方式設計制度(例如,引入退休儲蓄的預設選項)。理查德·塞勒領導的工作表明,當人們被要求承諾在遙遠的未來(而不是現在)存錢時,他們最終會做出更經濟理性的決定。這是因為系統2似乎負責制定與未來相關的決策,而系統1對當下更感興趣。
當然,關於多系統模型仍然存在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尤其是這些提出的系統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存在並且是真正可分離的。神經科學與傳統實驗心理學的受歡迎的結合引發了一些關於這些系統究竟如何在何處在大腦中例項化的爭論。儘管有大量證據表明,近似受控和自動處理的多個系統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分離,其中大腦的某些部分,例如額葉皮層(受控)和邊緣區域(自動)與這些過程有關,但似乎極不可能存在專門的、獨立的、子系統在神經水平上特定於這些處理模式。因此,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在心理學層面描述的系統型別是否與資訊在大腦中組織和處理的方式良好地類似。諸如奧爾特等人研究的工作表明,越來越具體地瞭解啟用這些不同系統的情況和條件非常重要,這將證明對於理解這些多系統如何在神經水平上相互作用至關重要。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心智 Matters》由喬納·萊勒編輯,他是部落格額葉皮層和書籍普魯斯特是神經科學家背後的科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