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人表示,如果只需扳動開關就能讓失控的電車撞死一人以拯救另外五人,他們會這樣做,但如果他們必須推那名受害者,他們就不會這樣做——這種差異讓哲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現在科學家們可能已經找到了一種心理學解釋:人類對於近距離和親身推人的情況似乎表現出更強烈的情緒反應。
普林斯頓大學的約書亞·格林和他的同事們要求人們在接受核磁共振成像掃描時做出一些決定。《科學》雜誌週五刊登的結果表明,當受試者被要求決定是否將某人推到電車前或從救生艇上推下去時,他們大腦中與情緒相關的部分活動更加頻繁。當面對類似但更非個人的兩難困境時——例如是否扳動開關來轉移電車,或者投票支援一項會殺死較少人群而不是較多人群的法律——他們的大腦在與工作記憶相關的區域表現出更高的活躍度。
格林評論說:“這些是非常相似的問題——它們似乎出自同一範疇——但我們似乎以非常不同的方式來處理它們。” 然而,情緒不一定佔據主導地位。那些表示他們會把那個人推到電車前面的人,比那些不這樣做的人花更長的時間來做決定。這種猶豫可能意味著他們正在違背最初不推的本能反應。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格林的研究是道德心理學領域正在進行的趨勢的一部分,該趨勢旨在解釋決策過程,而不訴諸傳統理性主義,在傳統理性主義中,道德決策被認為是冷酷推理的產物。正如合著者約翰·達利所說,“道德問題不會帶著一個標誌來找你,上面寫著‘我是一個道德問題;請以特殊的方式對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