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過去的幾年裡,美國人一直熱衷於抗菌產品。我們的洗手液、洗潔精和沐浴露已經變成了一系列殺蟲凝固汽油彈,消滅了除最頑強細菌之外的所有細菌。
確實存在一些可怕的微生物在周圍爬行——葡萄球菌和艱難梭菌,僅舉幾例。但科學家們正在發現並非所有細菌都是有害的。事實上,生活在我們體內和體表的大量微生物世界——細菌、病毒和真菌不僅大多無害,而且實際上對我們自身的健康是必要的。
最近的研究表明,當我們消滅我們腸道中某些有益細菌時(例如,服用一輪抗生素來殺死有害細菌),其他不受歡迎的細菌種類可能會侵入並引起健康問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對於我們的皮膚來說,情況可能也是如此。無論您每天洗多少次澡,您仍然是一個行走的細菌群落。發表在7月25日科學雜誌網路版上的一項研究表明,這是一件好事。
由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寄生蟲病實驗室的Shruti Naik領導的一個研究團隊,研究了當小鼠在沒有標準皮膚微生物群落的情況下飼養時會發生什麼。一種常見的共生細菌是表皮葡萄球菌。如果沒有這種友好的菌群在它們的皮膚上,小鼠更容易感染寄生蟲利什曼原蟲(利什曼原蟲的一個物種,可引起人類利什曼病,導致癤子和不癒合的開放性潰瘍)。
其原因不僅僅是為入侵細菌騰出空間那麼簡單。相反,研究人員認為,感染惡化的原因在於白細胞介素 1 (IL-1) 訊號傳導,這是一種有益細菌可以影響的免疫反應。“常駐共生菌是皮膚中最佳 IL-1 訊號傳導所必需的,”Naik 及其同事寫道。這意味著反過來,它們“對於最佳皮膚免疫健康是必要的”。過去的研究表明,IL-1 訊號傳導與銀屑病以及哮喘和關節炎有關。
研究人員還測試了腸道微生物群對皮膚感染的影響。儘管它們生活在體內,但腸道菌群透過促進免疫系統發育和調節一些炎症反應,間接地幫助皮膚抵抗感染。但他們發現,對於皮膚免疫反應的發展而言,腸道細菌遠不如皮膚細菌重要。
這些發現表明,我們長期以來被忽視的共生皮膚細菌在抵禦感染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或許所有這些抗菌沐浴都產生了不僅僅是表面現象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