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雜貨店的貨架上充斥著含有高果糖玉米糖漿的食品和飲料。它在蘇打水中很常見,也出現在從番茄醬到零食棒的各種食品中。這種廉價的甜味劑在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受歡迎,並經常被認為是肥胖症流行的驅動因素。
這些擔憂可能是有根據的。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果糖對調節食慾的大腦區域有顯著影響,表明玉米糖漿和其他形式的果糖可能比葡萄糖更容易導致暴飲暴食。食用糖含有果糖和葡萄糖,但顧名思義,高果糖玉米糖漿含有更高比例的果糖。
為了測試果糖如何影響大腦,研究人員研究了20名健康的成年志願者。當測試物件飲用含糖飲料時,研究人員使用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來測量下丘腦的反應,下丘腦有助於調節許多與飢餓相關的訊號,以及獎勵和動機處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志願者們收到了一杯300毫升櫻桃味飲料,其中含有75克(約合300卡路里)的果糖,以及一杯含有相同劑量葡萄糖的相同飲料。這些不同的飲料以隨機順序在間隔一到八個月的會話中提供。研究人員還在不同時間點採集了血液樣本,並要求志願者評價他們的飢餓感和飽腹感。
受試者在飲用果糖甜味飲料與飲用葡萄糖甜味飲料後15分鐘內,下丘腦活動表現出顯著差異。葡萄糖降低了下丘腦的活動,而果糖實際上促使該區域出現小幅峰值。正如從這些結果中可能預期的那樣,單獨的葡萄糖飲料增加了志願者報告的飽腹感,這表明與食用果糖甜味食物相比,他們在食用葡萄糖甜味食物後不太可能攝入更多卡路里。
果糖和葡萄糖在分子結構上看起來相似,但果糖在體內代謝方式不同,並且促使身體分泌的胰島素比葡萄糖少(胰島素在告訴身體感到飽腹和減弱身體從食物中獲得的獎勵方面起作用)。果糖也不能像葡萄糖那樣有效地減少迴圈中的胃飢餓素(一種飢餓訊號激素)的量。(動物研究表明,果糖確實可以穿過血腦屏障並在下丘腦中代謝。)之前的研究表明,這種效應在動物模型中很明顯。
這項研究由耶魯大學醫學院的Kathleen Page領導,於1月1日在《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線上發表,規模較小,未能精確定位可能受甜味劑影響的精確神經迴路。但結果與其他研究表明,由於“食品加工和經濟力量的進步”促進了果糖的攝入,新增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漿“確實正在將超大份的概念擴充套件到大眾的整體腰圍”,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內分泌學、糖尿病和臨床營養學部的Jonathan Purnell以及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波特蘭分校行為神經科學系的Damien Fair寫道,他們共同撰寫了一篇發表在同一期《JAMA》上的文章。
僅果糖的攝入真的在擴大我們的褲子尺寸方面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嗎? Purnell和Fair指出:“一個常見的反駁是,重要的是過量的卡路里,而不是食物。簡而言之:少吃點。” “然而,現實情況是,飢餓和飽腹感是決定人類吃多少的主要因素,就像口渴決定人類喝多少一樣。這些感覺不能簡單地被意志力消除或忽視。” 他們認為,為了少吃東西(並減少總體卡路里攝入量),應該避免食用不能滿足飢餓感的食物或成分。根據新研究的結果,這意味著那些果糖甜味食物和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