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寵物犬或能拯救野生老虎

在北京的街頭,老奶奶們哄著更小的狗方便。有些人甚至帶著有環保意識的城市寵物愛好者隨處攜帶的小塑膠袋。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在北京的街頭,老奶奶們哄著更小的狗方便。有些人甚至帶著有環保意識的城市寵物愛好者隨處攜帶的小塑膠袋。然而,在中國各地的城市,人們仍然可以找到狗肉這道菜,我可以親自證明。這種不斷壯大的寵物愛好者中產階級與經歷過饑荒的人們之間的分歧,揭示了中國人民與動物之間關係可能發生的重大轉變。

中國在對待動物方面的功利主義傳統至少可以追溯到孔子。這位偉大的聖人主要忽略了動物,而專注於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正確關係,儘管他的主要追隨者孟子敦促人們對野獸要有同情心。在山東省,孔子的出生地,自然界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它的缺席。喜鵲的叫聲或其在樹木光禿禿的樹枝上的巢穴標誌著人們可能在這個人口稠密的省份發現的唯一野生動物跡象,這個省份已經持續有人居住至少6000年。 中國任何地方都不再有大象是有原因的。

正如歐洲、美國和日本的文化特性重塑自然世界——想想將亞馬遜雨林轉變為牧場的養牛場,或者藍鰭金槍魚的迅速減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的需求也影響著其境外的世界。世界各地的鯊魚數量急劇下降,因為魚翅是湯的增稠劑。偷獵者屠殺犀牛和大象是因為人們對偽劣壯陽藥和裝飾品的需求。鮮為人知的賽加羚羊現在已瀕臨滅絕,因為它曾經被環保主義者建議作為犀牛角的替代品。由於一些新富起來的中國人持續需求虎骨作為治療百病的藥物,即使是強大的老虎也在其日益縮小的棲息地範圍內岌岌可危。(在一個擁有13.5億人口的國家,即使是少數人也能產生巨大的影響——0.01%的人口意味著虎骨酒的潛在客戶為13.5萬人,足以導致野外僅存的幾千只老虎死亡。)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不僅在國外如此。穿梭於地面的、身披盔甲的穿山甲不幸可食用,已經從中國境內消失,並可能很快從整個亞洲消失。經過數千年的適度開發,過度捕撈、汙染和大型水壩摧毀了這個國家的大河——長江(全球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揚子江)。這包括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首次大型哺乳動物滅絕——白鱀豚,一種淡水江豚,最後一次見到是在2002年。

這種情況可能終於要改變了。照顧動物仍然是一個陌生的想法,尤其是在中國仍然有很多人受苦的情況下,但它已不像以前那麼陌生了。一項拯救中國西部雪豹的運動,在首都各地的地鐵站張貼了照片。犀牛、大象和其他像蛇一樣的動物被描繪成“野性而珍貴”,張貼在國際機場敦促人們保護動物的宣傳海報上。一張游泳的大象海報寫著“我們正在被殺死以使危險的罪犯致富”,而另一張海報則指出犀牛角是非法的:“瞭解情況。做出明智的選擇。”

狗已經變得如此普遍,以至於許多車主在停車時會在車輪上放置擋板,以保護輪胎和輪輞免受犬尿的腐蝕。同樣是這種富裕使得人們能夠需求虎骨製成的“藥物”,也提高了人們照顧狗、貓和鳥的能力,從而愛上動物。

在中國,對寵物的喜愛可以說達到了新的高度,主人將心愛狗的毛髮染色,使其看起來像同樣受歡迎的熊貓和其他動物。如果這種喜愛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過上更富裕的生活方式而繼續增長,中國人可能很快就會致力於動物保護。熊貓提供了一個主要的例子,它受益於政府的慷慨和公眾的支援。美國在20世紀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人們從消滅鶴類到穿上鳥類服裝並駕駛超輕型飛機,幫助美洲鶴重返野外

事實上,中國也有著悠久的環境保護歷史,儘管主要是為了富人(像其他地方一樣)。如果引導同治皇帝拯救北京郊外狩獵場中的麋鹿,或麋鹿的相同理念現在可以擴充套件到印度或俄羅斯的老虎身上,那麼有魅力的巨型動物群將面臨對其持續生存的挑戰減少一個。另一種選擇就像狗肉一樣令人沮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