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暫時忘卻氣候變化,對世界瀕危物種的最大威脅是森林砍伐、汙染、偷獵和入侵物種。
這是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分析的結論。該報告每四年釋出一次, بررسی全球受威脅物種的狀況。
棲息地喪失和汙染對目前受威脅的兩棲動物構成最大的滅絕風險,而致命的壺菌仍然是一個較小但仍然強大的威脅。至於受威脅的哺乳動物,棲息地喪失和偷獵可能是將它們從地圖上抹去的最大因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關於世界1360種瀕危鳥類最詳細的資料,情況並不樂觀。氣候變化在威脅列表中排名第八,總共影響約200個物種。對於今天的這些鳥類來說,更關鍵的是農業、狩獵和入侵物種,例如棕樹蛇,它已經消滅了關島上的鳥類。
這並不是說氣候變化不值得擔憂。大約 80% 的受威脅鳥類、75% 的受威脅兩棲動物和 19% 的受威脅珊瑚被認為在未來“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這歸因於它們特殊的棲息地需求、生理限制或其他因素。 IUCN 的分析還指出,在目前未受滅絕威脅的鳥類、珊瑚和兩棲動物物種中,有三分之一到一半“易受”全球變暖的影響。
“棲息地喪失仍然是我們正在看到結果的主要驅動因素,”斯坦福大學鳥類學家 卡根·塞克西奧格魯 說,他為這份新報告貢獻了資料,“氣候變化正在積聚勢頭……所以它將產生越來越糟糕的影響。”
化石蛙圖片由 kevinzim 透過 Flickr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