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多發於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正如生物多樣性已經受到不斷逼近的人口和氣候變化的圍攻一樣,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顯示,在過去半個世紀的大部分衝突都發生在地球上生態最豐富且最受威脅的地區,它實際上正遭受攻擊。

發表在《保護生物學》雜誌上的這項研究表明,1950年至2000年間發生的146場戰爭中,有118場發生在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全球共有34個這樣的熱點地區——根據1988年確立的優先考慮保護目標的標準定義為至少擁有一半已知植物物種和至少42%陸生脊椎動物的地區。

許多衝突發生在非洲和東南亞。例如,導致盧安達種族滅絕的種族衝突發生在東部阿弗山地地區,這是一個間歇性山地地區,動植物資源豐富,從辛巴威延伸到阿拉伯半島。包括越南戰爭在內的東南亞衝突發生在印度-緬甸熱點地區,該地區擁有豐富的龜類和鳥類。

戰爭與生物多樣性之間的一些聯絡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人們定居在淡水、食物和住所材料豐富的地區,如果這些資源變得稀缺,就可能爆發戰爭。但科學家們正在透過更廣闊的視角來看待這種聯絡,將其作為新興研究領域“戰爭生態學”的一部分,該領域研究戰爭準備、戰爭本身以及持續的戰後活動及其與生態系統的關係。

共同作者Thor Hanson表示,在某些情況下,熱點地區成為戰爭的場所,是因為它們的偏遠性為叛亂團體提供了掩護。Thor Hanson是一位保護生物學家,也是愛達荷大學人類生態系統研究小組的成員。例如,在越南戰爭中,使用橙劑摧毀雨林植被和農田是美國對抗越共戰略的一部分。

在其他地方,這種關係更為複雜。在長達十年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衝突中,鄰國部分因該國的“可掠奪資源”而被捲入,包括黃金、木材、鑽石和鈮鉭鐵礦(鈳鉭鐵礦),這是一種用於手機元件的礦物,Hanson說。在盧安達衝突期間,在阿卡蓋拉國家公園(戰前是羚羊、野牛、黑斑羚和獅子的家園)作戰計程車兵殺死了森林野生動物,偷獵者也這樣做,根據《生物多樣性與保護》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難民也給必要的資源(如柴火)帶來了壓力。(請參閱我們的關於非洲環境在過去三十年中因森林木材掠奪而發生變化的幻燈片。)

這項新研究沒有量化戰爭造成的棲息地喪失程度。但全球變暖及其對氣候的影響是戰爭的“威脅倍增器”,因為它使淡水和食物等自然資源的供應變得不可預測,Hanson說。撒哈拉以南薩赫勒地區(撒哈拉沙漠南緣的地區)進一步乾旱可能會增加蘇丹達爾富爾的壓力,達爾富爾已被種族滅絕撕裂,一些人認為這是由缺水驅動的

Hanson說,熱點地區“多年來已經看到了大量的棲息地喪失,並且有一種觀點認為,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會導致衝突,因為人們依賴這些系統,當資源退化時,會加劇衝突”。“它們在歷史上一直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預計會隨著人口增長而增加。”

越南戰爭中噴灑橙劑/美國軍方透過維基共享資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