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我的最短路徑是環遊世界。” 德國哲學家赫爾曼·凱瑟林伯爵如是寫道,他認為旅行是發現自我的最佳方式。
這就是1990年夏天,22歲的克里斯托弗·麥坎德萊斯(Christopher McCandless)的想法,當時他決定拋下一切——包括他的家人、朋友和職業規劃。他將自己銀行賬戶裡的24,000美元捐給了慈善機構樂施會國際組織,並在全國各地搭便車旅行,最終到達阿拉斯加。在那裡,他在荒野中生存了大約四個月,於1992年8月死於飢餓。他的生活成為作家喬恩·克拉考爾(Jon Krakauer)1996年出版的書籍《荒野生存》(Into the Wild)的主題,這本書啟發了2007年同名電影的拍攝。
並非每個剛畢業的大學生都像麥坎德萊斯那樣衝動和不安分,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性格研究員保羅·科斯塔(Paul Costa)和羅伯特·R·麥克雷(Robert R. McCrae)自1970年代以來進行的研究證實,人們在十幾歲和二十出頭時往往對新體驗持開放態度。年輕人幻想成為像麥坎德萊斯一樣的冒險家,而不是追隨祖父母的腳步,他們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幾十年。但是,當一個人過了20歲出頭之後,對新奇事物的迷戀就會下降,對改變的抵制也會增加。正如科斯塔和麥克雷發現的那樣,無論文化背景如何,這種模式都成立。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儘管人們通常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對新奇事物失去興趣,但許多人仍然聲稱對此充滿熱情。選民們為承諾變革的政治家歡呼。節食者蜂擁而至,參加那些宣稱只需五週就能擁有夢想身材的營養計劃。消費者欣然接受承諾個人轉型的自助書籍。科學家告訴我們,新穎的刺激對我們的大腦有益,可以促進學習和記憶[參見“驚喜式學習”]。
然而,即使30歲以上的人渴望新事物,許多人也發現自己無法或不願意對自己的生活做出根本性的改變。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悖論很大程度上可以用成年人責任的要求來解釋,而不切實際的期望也可能在阻礙我們最好的意願方面發揮作用。改變很少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容易。
開放的年齡
心理學家長期以來一直將對新體驗的開放性視為“五大人格特質”之一,其他特質還包括外向性、宜人性、盡責性和神經質。關於這些性格特質在30歲之後會發生多大程度的變化,存在相當大的分歧,但大多數研究表明,開放性在成年期會下降。
德國哈勒-維滕貝格馬丁·路德大學的心理學家彼得·博克瑙(Peter Borkenau)說:“明顯的年齡趨勢是顯而易見的。” “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往往會變得更加可靠和隨和,但他們對新奇事物的開放性同時也會下降。”
在2003年發表的一項針對超過13萬名參與者的綜合調查中,現任俄勒岡大學心理學家的桑傑·斯里瓦斯塔瓦(Sanjay Srivastava)和他的同事使用網際網路上的標準心理測試評估了21至60歲人群的五大人格特質。他們發現,開放性在30歲之前略有增加,然後在男性和女性中緩慢下降。調查結果表明,男性在成年初期比女性稍微更開放地接受新體驗,但在30多歲時,開放性的下降速度比女性更快。
然而,30歲並不是一個神奇的轉折點。開放性在多年內逐漸下降,通常從20多歲開始。隨著歲月的流逝,新奇事物變得越來越缺乏刺激性,某人自己的私人和職業聖殿之外的世界變得越來越缺乏吸引力。
這種變化幾乎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無論個人性格如何。但這並不意味著每個人在晚年都會達到相同的開放程度。有些幼兒喜歡日復一日地回到同一個遊樂場,而另一些幼兒在用同一個鏟子在同一個沙坑裡挖了一兩天後就會感到厭煩。與同齡人相比,不太願意接受新體驗的兒童,在成年後會比他們更愛冒險的童年朋友更傾向於堅持傳統。正如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心理學家理查德·W·羅賓斯(Richard W. Robins)在一項縱向研究中表明的那樣,那些在生命之初就具有更開放性格的人,在晚年仍然相對更加開放。
先天還是後天?
生物心理學家認為,隨著年齡增長,開放性下降的模式在全球和所有文化中都出現,這表明存在基因基礎。但結論尚未最終確定。正如德國比勒費爾德大學的心理學家和性格研究員賴納·裡曼(Rainer Riemann)指出的那樣,全球各地的人們都可能只是面臨著相似的生活需求和社會期望。世界各地的年輕男女都必須走向社會,尋找伴侶和生計。之後,他們必須照顧自己的子女和孫子女。這些生活任務需要承諾和毅力,可能成為性格改變的催化劑。
一旦家庭和事業穩定下來,新奇事物可能不再那麼受歡迎。新的體驗可能會帶來創新和覺醒,但也可能帶來混亂和不安全感。因此,大多數人夢想著新奇事物,但緊緊抓住熟悉的事物不放。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變成了習慣的生物:外出就餐時享用相同的菜餚,在最喜歡的地方度假,並陷入日常的作息[參見“現代世界的覓食”]。
德國不萊梅大學的腦研究員格哈德·羅斯(Gerhard Roth)在他的2007年出版的書中寫道:“大腦總是試圖自動化事物並創造習慣,並賦予習慣以愉悅感。堅持經過考驗和真實的事物會給我們帶來安全感、安全感和能力感,同時減少我們對未來和失敗的恐懼。”他的書的書名翻譯過來是《人格、決策和行為》。
但羅格斯大學的社會學家黛博拉·卡爾(Deborah Carr)認為,即使是負面事件也可能產生完全積極的結果。例如,許多寡婦能夠重新開始生活,並發展出她們從未意識到自己擁有的才能。被診斷出患有癌症的人學會了因疾病而重新定義自己——甚至可能在此過程中戰勝癌症。自然災害的倖存者經常發現新的優勢。但新墨西哥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R·米勒(William R. Miller)說,我們不應從這些例子中得出籠統的結論。許多老年人報告說,儘管經歷了重大的生活經歷,但他們幾乎沒有改變。
在最近的一項實驗中,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的心理學家凱特·C·麥克林(Kate C. McLean)要求134名不同年齡段的志願者——一些年齡超過65歲,另一些年齡從青春期後期到成年早期不等——描述三個自我定義的記憶。她發現,老年參與者和年輕參與者都報告了新奇的經歷,例如伴侶的去世、意外的職業晉升或跨國搬遷。然而,老年人賦予這些事件的意義與年輕人不同。對於年輕人來說,外部變化更可能導致內在轉變,但老年人則不然。
這些截然不同的敘述並非巧合。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布倫特·W·羅伯茨(Brent W. Roberts)與兩位同事一起分析了92項關於性格發展的研究,他認為,性格特質在成年早期比生命中任何其他時期都變化更大。他們的結論是,一些性格變化發生在30歲之後,但通常這些變化的幅度與20至40歲之間發生的變化相比很小。
即使是離婚或失去親人等重大生活事件,儘管壓力很大,也不太可能導致深刻的性格變化。人生的中年時期通常是反思和重新評估的時期,但很少有人經歷真正的“中年危機”。
一個人的性格結構在60歲左右之前變得越來越穩定。“這意味著一個在40歲時特別盡責的人,在60歲時也會同樣盡責,”博克瑙說。然而,在60歲之後,穩定性再次下降。似乎只有當人們履行了他們的人生義務——也就是說,在他們從職業生涯中退休並且孩子們已經離巢之後,他們才有可能變得更加開放地接受新的體驗。
虛假的希望永存
即使在60歲之後,也很難完全重塑你的人生。事實上,那些尋求做出重大改變的人,最終往往甚至連最細微的修正都無法完成。一個人越是相信自己可以隨心所欲地掌控自己的方向,他就越有可能擱淺。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告訴你他們想戒菸隨時都可以戒菸的吸菸者,20年後仍在吸菸的原因之一。
1999年,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的心理學家珍妮特·波利維(Janet Polivy)和C·彼得·赫爾曼(C. Peter Herman)為這種現象創造了一個術語:虛假希望綜合症。他們說,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或大或小的改變。由於期望過高,這些嘗試大多都毫無進展[參見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奇普·希思(Chip Heath)和傑裡·M·蘇爾斯(Jerry M. Suls)的“不完美的畫面”;《大眾科學·思想》,第16卷,第4期,2005年]。
以一位女性為例,她相信如果她能減掉20磅體重,她最終會遇到她夢寐以求的男人並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這種幻想是基於這樣一種觀念,即一個積極的改變——減肥——會自動帶來其他渴望的改變。但現實情況是,長期保持體重是很困難的,而找到理想的生活伴侶往往取決於運氣。即使節食成功,其他目標也可能仍然遙不可及。但是,虛假希望綜合症誘使人們試圖一次性徹底改變他們的整個生活:吸菸者和沙發土豆突然受到啟發,想成為不吸菸者和馬拉松運動員,但由於他試圖在太短的時間內做太多事情,他註定要失敗。
治療虛假希望的方法是設定更合理的目標,並認識到即使是實現適度的改變也是困難的。如果您超過30歲,請記住您對新體驗的開放性正在緩慢下降,因此您最好從今天開始新的開始,而不是將其推遲到以後。也許最重要的是,嘗試欣賞你現在的自己。
正如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所說:“不要因為渴望你沒有的東西而糟蹋你擁有的東西;但要記住,你現在擁有的東西曾經是你渴望得到的東西之一。”
注:本文最初以標題“我們墨守成規”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