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咬的證據:咬痕表明古代哺乳動物以恐龍骨骼為食

古生物學家發現證據表明中生代哺乳動物將恐龍骨骼作為膳食補充。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加拿大艾伯塔省野外考察的午休時間散步時,古生物學家邁克爾·瑞安偶然發現了兩塊骨頭。一隻手握著現代騾鹿的鹿角,另一隻手拿著一塊鳥臀目恐龍的骨頭。瑞安不禁注意到,這兩塊骨頭都有非常相似的咬痕。就在這時,他突然明白了。

“這些咬痕幾乎完全相同,但這些骨頭相隔了 7500 萬年,”瑞安說。“我問自己,什麼樣的動物會留下這些咬痕,突然間,我恍然大悟。”

在那一刻,瑞安明白了,很久以前就喜歡恐龍骨頭的古代生物,可能與今天啃食鹿角的活著的生物並沒有那麼大的不同。那麼,這個恐龍骨骼的食客究竟是什麼呢?並非您想象的那種可怕的野獸。想想類似松鼠的東西。更準確地說,是一種古代齧齒動物般的哺乳動物,稱為多瘤齒獸,大小介於大松鼠和負鼠之間,可能像現代齧齒動物一樣,透過啃食腐肉骨骼來獲取營養。

這是瑞安和耶魯大學古生物學家尼古拉斯·朗裡奇在檢查了來自艾伯塔省恐龍省立公園以及阿爾伯塔大學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實驗室皇家泰瑞爾博物館收藏的幾塊晚白堊世恐龍、爬行動物和有袋類動物骨骼上的咬痕後得出的結論。研究人員認為這些是最古老的已知哺乳動物牙齒痕跡,並於 6 月 16 日在《古生物學》雜誌上線上發表了他們的分析。

瑞安和朗裡奇研究的骨骼包括一塊大型恐龍肋骨,可能來自鴨嘴龍科(類似於《The Land Before Time》中的角色 Ducky)或角龍科(想想:三角龍),以及一塊來自未知的鳥臀目恐龍的股骨。古生物學家還研究了一種名為始負鼠的古代有袋類動物(類似於負鼠)的部分下頜骨以及一種名為香波龍的鱷魚類水生爬行動物股骨上的咬痕。

研究人員在古代骨骼上發現了淺 U 形凹槽和其他類似的咬痕,表明是成對的相對牙齒造成的——正是現已滅絕的多瘤齒獸所擁有的那種門牙。7500 萬年前,其他古代哺乳動物 也可能以恐龍骨骼為食,但瑞安和朗裡奇認為,齧齒動物般的多瘤齒獸是這些特定咬痕最可能的製造者。其他牙齒不同的啃咬哺乳動物會在骨骼上留下佈滿坑窪的咬痕,而不是帶有明顯成對痕跡的咬痕。

“當時沒有其他那麼大的生物會留下這些痕跡,”瑞安說。“我們發現的是成對的上門牙和下門牙留下的痕跡,就像多瘤齒獸的牙齒一樣。”

瑞安說,古代哺乳動物很可能在覓食昆蟲和植被時遇到這些骨骼,抓住機會在飲食中新增一些鈣或鈉——就像許多現代齧齒動物,如松鼠、田鼠和豪豬一樣。與瑞安並行,朗裡奇回憶起童年時父親帶回家的鹿角上覆蓋著齧齒動物啃咬痕跡的記憶,從而將古代和現存哺乳動物的啃骨習慣聯絡起來。朗裡奇說,一些研究人員此前曾指出,古代哺乳動物有可能將恐龍骨骼作為膳食補充,但這是首次對這種古代證據進行徹底記錄的分析。

古生物學家檢查的一些牙齒痕跡很淺,這表明啃咬骨骼的生物對肉的興趣大於對鈣的興趣。但其他咬痕穿透骨骼的深度令人印象深刻,這進一步使研究人員相信,某種東西是為了骨骼本身的礦物質而來。

研究人員還將白堊紀(中生代晚期)骨骼上的咬痕與新生代骨骼上的牙齒痕跡進行了比較。他們發現,在較近期的骨骼上,咬痕要多得多——可能是早期齧齒動物造成的許多重疊的凹槽。多瘤齒獸根本沒有成功取代它們並可能在競爭中勝過它們的真正齧齒動物的啃咬力。一些古生物學家甚至推測,多瘤齒獸的門牙太弱,無法咬入任何堅硬的東西,但瑞安和朗裡奇的新研究表明,古代類似松鼠的哺乳動物可能具有比以前認為的更強大的咬合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