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社會作為一個創造力和創新網路運作。”——約翰·塞克斯頓,撰寫於《大眾科學》。
在 2012 年 10 月刊中,我們釋出了全球科學記分卡,對各國在科學領域的表現進行排名——不僅包括基礎研究的質量和數量,還包括它們將研究成果應用到現實世界、從而影響人們生活的能力。
美國以巨大優勢位居榜首,其次是德國、中國、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韓國、義大利和西班牙。(有關我們方法的更多資訊見下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隨刊發行的雜誌中,我們解釋了科學全球化背後一些更顯著的趨勢及其意義。例如,為什麼德國仍然製造產品?當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將製造業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時,德國透過政府、學術界和產業界之間的緊密合作,設法保持了高科技優勢。我們仔細研究了中國崛起為世界一流研究強國的地位,這表明中國仍然需要弄清楚如何不僅在最好的實驗室提高標準,而且要在所有大學中都提高標準。
我們還研究了美國成功背後的因素以及保持領先地位的挑戰。佐治亞州立大學的保拉·斯蒂芬認為,美國科學家之所以能做出頂尖的工作,其中一個原因是最優秀的人薪酬更高——換句話說,科學領域的收入差距並非完全是壞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校長邁克爾·克勞提出了他大膽的計劃,以提高科學素養:徹底改造科學的教學方式。
“科學領域正在進行大規模合作,”前洛克菲勒大學校長、現任英國皇家學會會長保羅·納斯在一次問答中說。“科學是一種催化劑,可以打破國家之間的鴻溝。”
我們的排名主要依據了數字科學公司的初步資料,該公司是自然出版集團(《大眾科學》的出版商)的姊妹公司。數字科學公司彙編了一個全球頂級同行評審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論文資料庫,並按原籍國進行了組織。
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一個國家產生了多少原始科學成果,但它並沒有說明一個國家是否在利用這些好想法。為此,需要引入其他指標。接受過科學培訓的畢業生的產出是衡量一個研究專案規模和可持續性的重要指標。為此,經合組織收集了關於新博士畢業生數量的資料。行業支出也是一個因素,經合組織關於研發支出的資料捕捉到了這一點。專利授權(可從美國專利局獲得)則大致反映了一個國家將科學轉化為技術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