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二十年裡,中國一直是亞洲的巨擘。它從零開始建設整個城市,在能源建設領域領先世界,經濟年增長率接近10%。突破性的增長不僅限於經濟領域,中國也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了科學研究的世界強國。
中國大陸的大學經歷了戲劇性的擴張。1978年,中國高等教育在校生僅有86萬人,僅佔學齡成年人的1.6%。到2011年,這一數字激增至超過2300萬學生,約佔27%。這一增長使中國的學術體系在學生入學人數方面位居世界第一。中國現在在所有領域擁有100多所研究型大學,其中許多大學都強調科學和工程學。研究生入學人數也從2000年的28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160萬人。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中國領導人認識到,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對於實現全球領導地位至關重要。然而,儘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通往學術卓越和世界一流地位的道路絕非一帆風順。40年來,中國一直試圖在快速擴張整體研究和教育體系的同時,在一小部分中心灌輸卓越性。到目前為止,中國透過餓死底層來供養頂層,勉強兼顧了這兩個目標。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等頂尖學府與迎合大眾入學的院校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極少數比例的中國畢業生接受了世界一流的教育,但許多獲得學位的人沒有受過良好培訓,也找不到工作。
儘管中國已經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要取得重大進步將非常困難。該國領導人將在未來十年內發現,僅僅向頂尖研究型大學投入更多資源並不能為學術體系實現真正的世界一流地位。他們還將不得不主導學術文化、行政管理和領導力的重大變革。進一步的進步將涉及大學職能的轉變以及中國學術文化觀念的轉變。
卓越引擎
在20世紀70年代末對外開放之前,中國的科技體系採用的是蘇聯模式:專門機構進行研究,狹隘的大學提供教育和培訓。這種模式失敗了,因為研究與教學分離,跨學科工作不可能實現,資源稀缺,政治控制和意識形態至上。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關閉了所有高等教育長達十年之久,並摧毀了之前建立的大部分成果。20世紀90年代,中國擴大並重組了高等教育,以滿足其經濟雄心。
然而,政府很快意識到,根據各種全球競爭力報告和排名,該國在知識創造和創新方面的表現不佳。1995年,中國啟動了“211工程”,旨在21世紀初發展100所大學和幾個重點學科。三年後,又啟動了“985工程”,該工程已將重點放在39所重點研究型卓越大學上。國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少數大學向這些選定的機構額外投入了約150億美元的資金。
這些努力為少數中國大學提供了大量資源,並增強了科學技術研究和創新能力。在一些國家重點專案的專項資金支援下,這些大學設法從國外,主要是從中國僑民中吸引了頂尖研究人員和學者來華工作。頂尖研究型大學的預算正接近世界其他地區同類大學的水平。在研究論文方面,產出已增加到接近美國大學的水平。2008年,“985工程”高校共獲得6073項專利(包括國內和國際專利),而1999年僅為346項。根據美國專利商標局的資料,在美國註冊的中國專利數量從1992年的41項增加到2008年的1874項。
系統性挑戰
新興的民辦(民辦) sector 主要服務於系統的底層。質量較差,而且教育主要是職業性的,領域如資訊科技和商業研究。雖然一些較好的民辦院校培養了合格的中層工作人員,但許多畢業生缺乏在全球知識經濟中為中國發展所用的技能。少數此類院校提供本科課程。最無力承擔高昂學費的學生獲得的學位價值存疑,或者花費相對巨資進行低質量和低聲望的職業預備。
中國質量問題的核心涉及該系統的教授。在全國範圍內,三分之一的學術人員僅持有學士學位(在新的民辦 sector 中,這一比例達到60%),這表明許多教師的技能水平相當低。在公立和私立院校中,擁有博士學位的學術人員數量最近有所增加,但仍然只佔教授的14%,相比之下,信譽良好的中國院校中有70%的教師獲得了博士學位。學術工資很低,只有頂尖大學的一小部分高產學者除外。中國學者通常掙的錢不足以維持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不得不兼職。在最近一項包括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在內的28個國家學術工資研究中,按購買力平價衡量,中國的得分最低。
這種環境不足以維持世界一流的學術文化。有效的大學需要致力於不與金錢收益密切相關的基礎研究。他們必須鼓勵跨學科工作,適應共同治理,並建立明確理解的規範。教授需要學術自由,獲得所有資訊和分析來源的權利,以及發表其著作的自由。大學的所有職能都必須是任人唯賢和合理透明的,這意味著個人、政治和機構關係不得影響有關人事、研究或其他學術事務的決定。
這些事情在發達國家通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但在中國大學中,它們仍然是一個挑戰。即使是著名的大學也擔心他們的課程和教學方法已經過時,不適合現代世界,並且鼓勵死記硬背,犧牲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中國政府對學術資源和獎學金實行集中的行政權力,這可能會限制青年學者的成長,並擾亂研究卓越性競爭的公平性。學術環境也以抄襲、考試作弊和其他腐敗現象而聞名。關係(個人關係和網路)也被大量使用。教師文化往往是等級森嚴和官僚主義的。
許多頂尖大學正在考慮創新的文科導向本科課程,並開始專注於鼓勵學生更加積極主動的教學方法。他們還越來越多地聘請擁有海外頂尖大學博士學位的青年學者,並引入更嚴格的內部評估。然而,改變學術體系中 80% 或更多的底層學術文化將尤其困難。這些機構仍然非常傳統和官僚主義。不良做法往往根深蒂固於系統之中,難以改變。到目前為止,至少在學術體系的頂層,資源和改革意願的結合已經很好地為中國服務。文化變革可能會最終到來,但它將緩慢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