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境編織者

主編瑪麗埃特·迪克里斯蒂娜討論本期亮點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從我記事起,我就生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是我實際居住的環境。在那個現實中,我是一位妻子和母親,住在郊區,有一份非常有趣的編輯工作。但在我的內心世界裡,事物變化不定。例如,當我還是一個害羞的小女孩時,我幻想自己大膽而外向;我可以講很棒的笑話,每個人都會笑。有時我會創造一個新的地方——甚至是外太空。為什麼不呢?在我的秘密世界裡,我可以去任何我想去的地方,做任何我想做的事。

直到很久以後我才知道,並非每個人都有如此精細的幻想——或者說,對於一些過於投入的人來說,這些幻想可能會成為問題。不過,正如喬西·格勞修斯在本期封面故事“活在夢中”中寫道,人們通常每天大約有 30% 的時間心不在焉。白日夢可以啟發我們,幫助我們更有創造力。但就像過量的蜂蜜一樣,如果我們過度沉迷,它也會變得令人膩味或使我們窒息。

除了我們的清醒時的幻想,我們的內在認知也可能使我們無法接受現實。其中一個例子是經歷“冒名頂替綜合徵”的人。正如比爾吉特·斯皮納特在“偉大的偽裝者”中所寫,這些人認為他們的成就實際上是名不副實的。雖然我們所有人都傾向於賦予外部因素在我們的成功和失敗中一定程度的力量,但冒名頂替想法的受害者更進一步。他們 постоянно 害怕被發現是騙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白日夢和冒名頂替想法是我們性格中隱藏的陰影。但是,我們給世界的印象又如何呢?“你喜歡什麼,你就是什麼”,克里斯蒂安·蓋利茨宣稱。我們透過我們的文化偏好揭示了很多關於我們自己的資訊:透過我們的音樂選擇、我們的藝術品味,甚至我們如何裝飾我們的周圍環境。儘管我們有時覺得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多麼不透明,但作為一個物種,我們常常是可愛地透明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