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考試真的令人印象深刻。你為什麼不以那個主題寫你的論文呢?我們約個時間,你過來一下,我們來談談,”教授在妮娜完成一項測試後對她說。
不幸的是,這位冉冉升起的數學家無法接受並享受這份讚美。相反,她的腦海裡充滿了諸如“這個人真好,他問了我這麼簡單的測試題。真是僥倖!現在我得確保不要和他談論專業,因為那樣他會意識到我是裝的。他會看穿我的。”當妮娜完成她熟練的心理活動時,她意識到她絕不可能接受教授的提議。
儘管她在考試中表現出了真正的學科掌握程度,但她還是把自己看作是一個騙子。心理學家稱之為冒名頂替綜合徵。那些受其困擾的人認為他們的成功不能歸因於他們自身的能力。相反,他們確信,其他人對他們的讚揚和對他們成就的認可,是魅力、欺騙或僅僅是好運的結果。有趣的是,這種想法往往出現在像妮娜這樣的人身上——他們的生活似乎一直是一連串不間斷的成功。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許多人傾向於將自己的成就或失敗歸咎於外部環境。但是,那些受冒名頂替思想困擾的人遠遠不止於此。他們實際上把自己看作是騙子,他們以欺騙的手段獲得成功,而沒有以任何方式贏得成功。他們生活在 постоянно害怕被揭穿的恐懼中。
最近,研究人員一直在更仔細地研究受這種想法困擾的人的情感特徵。透過更好地理解冒名頂替綜合徵與相關的精神狀態(如社交焦慮、抑鬱症和低自尊)有何不同,心理學家正在學習如何幫助人們認識和消除他們不過是騙子的這種令人不安的想法。
感覺像個騙子
“冒名頂替綜合徵”一詞是由心理學家波琳·克蘭斯和蘇珊娜·伊姆斯於 1970 年代在佐治亞州立大學提出的。克蘭斯和伊姆斯注意到,他們許多考試成績優秀、成績優異的學生在諮詢期間承認,他們覺得自己不屬於這所學校。儘管這些學生成功且有成就,但他們表達了他們不知何故欺騙自己進入當前職位的想法。他們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弱點,並傾向於高估他人的優勢和能力。在他們看來,他們總是達不到標準——他們害怕有一天會犯錯,並向世界揭露這個巨大的幻覺。
克蘭斯和伊姆斯在 1978 年的一篇論文中描述了這種冒名頂替綜合徵,並注意不要稱其為“綜合徵”或“障礙”,因為它不是一種使人衰弱的疾病。儘管如此,這種想法對於那些受其困擾的人來說可能始終令人不安,甚至可能使某些人無法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或找到滿足感。
1985 年,在進一步研究相關的感受和想法之後,克蘭斯開發了一份問卷,以幫助個人確定他們是否表現出類似冒名頂替者的思維模式。該測試目前被輔導員和心理治療師廣泛使用,涵蓋了這種思維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感覺自己是假的、否定讚揚和成就以及將成功歸因於運氣。第一個組成部分,感覺是假的,是冒名頂替的核心。人們感覺他們欺騙了所有人——他們實際上並不像他們讓所有人相信的那樣聰明、有才華或勤奮。第二個方面是無法承認讚揚或良好的表現,這意味著即使在努力工作並實現目標之後,這些所謂的冒充者也會忽略他們成功的 факты,並繼續關注他們感知的弱點。最後,當面對他們自己明顯的成就時,受害者會將他們的好運歸因於機會或其他外部因素,而不是為此邀功。
最後一點值得進一步闡述。每當人們思考當好事或壞事發生在他們身上時,誰或什麼應該負責時,他們都在進行歸因——他們將原因歸於特定的事物。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我們都有一定的歸因風格,我們傾向於用這種風格來解釋生活事件。這種歸因風格由三個維度組成:原因可能在於我們自身內部或外部(內部與外部);它們可能是持久的或短暫的(穩定的與不穩定的);並且它們可能適用於許多情況或僅適用於一種情況(全域性與特定)。
歸因風格經常與情緒健康聯絡在一起。情緒健康的人傾向於將積極事件歸因於內部、穩定和全域性因素(“我就是聰明!”);相反,對於消極事件,他們傾向於引用不穩定和特定因素(“這次運氣不好!”)。另一方面,抑鬱症患者往往表現出相反的模式:他們讓自己對失敗負責,但將成功歸因於運氣。
符合冒名頂替綜合徵特徵的人使用後一種歸因風格,這提出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他們只是抑鬱嗎? 2002 年,當時在南伊利諾伊大學的心理學家奈吉安·S·伯納德和她的同事給近 200 名學生做了克蘭斯的問卷調查。研究人員發現冒名頂替思想與抑鬱症之間存在關聯——這一發現此後已得到眾多其他研究的證實。
但是,抑鬱症不能完全解釋冒名頂替綜合徵——其他相關的精神狀態也不能。 2001 年,迪堡大學的心理學家斯科特·羅斯發現,與其他人相比,患有冒名頂替綜合徵的人通常更容易因某種原因感到羞愧。心理學家沙馬拉·庫馬爾和卡羅琳·賈加辛斯基在 2006 年採訪了普渡大學的 130 多名學生後發現,這種傾向與普遍的恐懼感有關。
恐懼和羞恥感與社交焦慮、神經質和低自尊等障礙和特質密切相關,許多研究小組已經探索了這些感受與冒名頂替綜合徵之間的關係。透過向不同人群進行克蘭斯問卷調查,同時進行嚴格的社交焦慮、神經質、低自尊和其他相關精神狀態測試,這些研究人員已經確定,冒名頂替綜合徵似乎是一種真正獨特的體驗。正如預期的那樣,克蘭斯測試的高分與社交焦慮和低自尊調查中高於正常水平的分數相關——但是,這些其他心理狀態的任何組合都無法準確識別出報告感覺像騙子的人,也無法充分描述他們對欺騙世界的特定恐懼。
女性的疾病?
當克蘭斯和伊姆斯首次描述冒名頂替綜合徵時,他們認為女性可能特別容易產生這種型別的想法。但是,關於性別差異的資料仍然沒有定論。一些研究證實了女性特別容易產生自己是騙子的想法,包括德國海德堡大學心理學家克里斯蒂娜·羅斯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羅斯一直在研究這種現象在心理學學生中的分佈情況。由於心理學在大學裡是一門競爭非常激烈的學科,因此大多數學生在學業上已經非常成功——換句話說,他們符合冒名頂替綜合徵的一個重要標準。事實上,報告有冒名頂替相關想法的女性人數遠遠多於沒有這種感覺的女性人數。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這種現象可能是導致女性在各自領域取得 высших должностей 人數偏低的一個可能因素。儘管女孩在學校的平均成績比男孩好,但她們可能更容易感到這些成績是名不副實的。 2008 年《普通內科雜誌》對住院醫師的一項研究發現,女性住院醫師在克蘭斯問卷調查中的平均得分高於男性住院醫師。然而,其他研究表明,在經歷冒名頂替想法和感受的可能性或強度方面,男女之間沒有差異。例如,2008 年《醫師助理教育雜誌》的另一項研究發現,在執業醫師助理中,經歷冒名頂替想法和感受的可能性方面沒有性別差異。
對這些結果不確定性的一種可能解釋可能是,人們在人生的某些階段更有可能體驗到冒名頂替的感覺——而且,這種想法不是一種穩定的特質,而是隨著個人情況的變化而時強時弱。克蘭斯是佐治亞州立大學的名譽教授,她說,欺騙了所有人的感覺似乎 впервые 出現在高中畢業時或一個人的大學生涯或職業生涯的早期——即使是那些已經習慣於成功的人,也不得不迎接更大的挑戰。克蘭斯認為,那些似乎輕鬆透過學校並在沒有真正努力的情況下取得好成績的人,可能未能學會如何為表現場合做好適當的準備,或將他們的成功歸因於他們自己的能力。
自我破壞
一直表現出色的人可能不相信自己的能力,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但這種觀點可能會在封閉的思想迴圈中變得穩定。為了確保他們的“失敗”不會在表現場合被揭露,這些人可能會利用兩種看似相反的策略:過度和不足。過度包括不成比例的努力,例如學習和重新學習他們已經掌握的材料,或者痴迷地準備和練習簡短的日常簡報的每個細節。這種策略當然會增加成功的可能性。但它也設定了一個討厭的陷阱:成就似乎不是來自他們內在的能力,而是來自他們大力神般的準備。而且,由於他們知道他們不可能總是能夠達到這種努力程度,因此它加強了他們的恐懼,即他們的成就可能永遠無法複製——並且最終他們的“真實”本性將被發現。
不足看起來有些不同。在給定的特定表現場合中,一個人例如會未能準備或準備得太晚,而是做其他無關緊要的事情。在 1970 年代,社會心理學家愛德華·E·瓊斯將這種行為稱為“自我設障”。 [有關自我設障與完美主義的關係的更多資訊,請參閱艾米莉·拉伯-沃倫的文章“你能太完美嗎?”;《大眾科學思維》,2009 年 7 月/8 月。] 當這些不足者表現良好時,儘管他們透過不學習或不準備來阻礙自己,但他們將成功歸因於運氣而不是自己的能力。這只是一次僥倖。因此,那些有冒名頂替心態並陷入不足陷阱的人最終會認為未來與那些過度準備的人一樣不確定。
打破模式
如何才能打破這種冒名頂替思想的惡性迴圈?克蘭斯繼續以心理治療師的身份與患者合作,她提出了幾項建議。一種核心方法是 практикуване 適當的歸因:自我認定的冒充者必須學會將他們的成功歸因於他們自身的能力,在可證明的範圍內。雖然說“我成功是因為我努力工作”通常是合適的,但實際的辛勤勞動本身必須與手頭的任務相稱。勞動對於過度者來說是不相稱的,因此讓他們將成功歸因於他們努力的汗水對他們沒有用處。相反,他們應該承認對他們的成功做出貢獻的智力或技能。而當事情出錯時,人們應該引用可以改變的因素,例如努力不足或不正確的學習策略。
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打破冒名頂替思想,甚至可以防止它首先出現。一種潛在的方法是提高自尊感,這同時會減少恐懼和抑鬱。例如,思考你個性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反思你的優勢、與他人的積極關係和能力。這些內省練習已被證明可以增強自尊、自信和表現。
對冒名頂替綜合徵的研究表明,我們衝突的學生妮娜並不孤單。一些非常成功的人 страдают於他們是騙子的感覺,並且他們的成功不是他們自身能力的結果。但是,一旦他們學會認識和欣賞自己的成就,他們將能夠更好地發揮他們的潛力,並且他們可能會發現自己享受著大大增強的個人價值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