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殼上的證據:海洋酸化腐蝕海洋生物

海洋酸化正在對微小的造殼動物造成損害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被稱為有孔蟲的微小海洋動物(特別是Globigerina bulloides)的貝殼,由於南極洲附近南大洋緩慢酸化的水域而正在縮小。酸度上升的原因是: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水平升高,這使得這些貝殼更有力地證明了氣候變化正在使海洋造殼生物的生活更加艱難

塔斯馬尼亞州霍巴特南極氣候與生態系統合作研究中心(ACE)的海洋科學家安德魯·莫伊和他的澳大利亞同事本週在《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報告稱,他們在比較1995年在南塔斯曼海隆採集的海洋巖芯中的G. bulloides貝殼與1997年至2004年間採集的陷阱樣本後得出了這一發現。這些巖芯提供了追溯到5萬年前的記錄。

ACE的海洋地質學家、該研究的合著者威廉·霍華德說:“我們知道,由於二氧化碳(CO2)[水平]的大規模冰期-間冰期迴圈,地表海洋的碳酸鹽化學成分發生了變化,而且過去的變化與我們現在看到的人為變化幅度相似。” “南[大洋]很適合[研究這個問題],因為它是人為二氧化碳吸收,從而導致酸化,比其他地區進展更快的地區。其他變數,如溫度,已經改變,但幅度不大。”

研究人員發現,現代G. bulloides無法構建像它們祖先在最近一個世紀形成的那麼大的貝殼。事實上,現代貝殼比相對最近的過去小了35%,平均為17.4微克,而工業化之前為26.8微克。(一微克是一克的一百萬分之一;一盎司有28.3克。)

霍華德說:“我們還不清楚這將對生物體的健康或生存產生什麼影響”,但有一點似乎很清楚:這些微小的動物不會在其貝殼中以碳酸鹽的形式儲存那麼多二氧化碳。“如果造殼減少,海洋中碳的儲存也可能會減少。”

這對氣候來說是個壞訊息,因為海洋負責吸收人類透過燃燒化石燃料和其他活動排放到空氣中的至少四分之一的二氧化碳,而且有孔蟲和其他微小的造殼動物以及藻類等植物的作用將其安全地鎖定數千年。

從其他海洋區域的貝殼中獲得如此清晰的訊號將會更加困難——因為溫度和可用的礦物質數量等變數可以顯著改變特定海洋區域的化學成分。正如霍華德指出的那樣,南大洋吸收了大量人為二氧化碳,而溫度和營養物質的變化不大,這使其比其他地區更適合研究海洋酸化。然而,在阿拉伯海研究有孔蟲的科學家發現了類似的結果,霍華德推測,北大西洋地區的情況可能也類似,因為它也吸收了大量人為二氧化碳。

霍華德說,必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或者以某種方式捕獲並永久儲存,以阻止世界海洋的這種逐漸酸化。與此同時,他補充說,許多其他造殼海洋動物可能正在遭受與G. bulloides類似的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