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變得更具韌性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我清楚地記得九年級的那一天,一個同學在我的初中走廊攔住我,招募我加入高中辯論隊。我覺得他瘋了。在課堂上回答問題的前景會讓我心跳加速。我不能在人們面前說話——我向我的同學明確表示了這一點。他說沒關係。教練在找聰明的孩子,他繼續說,而且有人(我不確定是誰)已經決定我是其中之一。我的學術能力對我來說似乎無關緊要,但他說話的時候好像這個決定已經做出了。而且可以公平地說,這次短暫的談話改變了我的一生。

儘管我還記得我第一次參加新手演講比賽時在公共汽車上感到的持續噁心,但我最終還是和辯論隊一起在整個高中旅行。我參加了每一次比賽,甚至收集了一些獎盃。我曾經很害羞,但變得更加大膽——在別人面前說話方面,我想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我相信,在克服這種恐懼的過程中,我學會了不要讓手心出汗和心跳加速阻礙我前進。在很多情況下,恐懼是一種需要攀登而不是繞過的山丘的標誌,儘管一開始可能看起來很困難。

在當前一期的《大眾科學》雜誌中,史蒂文·M·索思威克和丹尼斯·S·查尼證實,建立韌性的最佳方法之一是努力接受越來越困難但可控制的挑戰(參見“增強你的韌性”)。這樣做將有助於你處理更高水平的壓力。(有關原因的更多資訊,請參見“壓力何時對你有好處? [影片]”。)建立韌性的其他策略包括進行體育鍛煉,學習調節情緒,鞏固人際關係以及尋找有韌性的榜樣。韌性顯然不僅僅是偶然發生的。你可以訓練自己從逆境中反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可以幫助確保今天關於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無聊的大腦

除了增強韌性,接受挑戰還能抑制無聊。我很少感到無聊。就我而言,我可以這樣解釋這個事實:一份全職工作、漫長的通勤時間和兩個孩子,我有很多事情要做。但這顯然不太正確。也就是說,人們認為無聊是一種由環境引起的,比如在下雨天抱怨:“媽媽,我好無聊。沒什麼可做的!” 另一種無聊的來源可能是不得不做一些乏味的事情,比如等公共汽車。

但我的母親曾經說過:“我幾乎不感到無聊。我總是帶著一些東西去思考。” 根據詹姆斯·丹克特在7月/8月《心理》雜誌上的一篇文章(參見“慢性無聊可能是健康狀況不佳的徵兆”),這種相當通用的解決方案背後的假設更接近無聊的本質。也就是說,無聊主要是你大腦的產物。人們在容易感到無聊的程度以及他們對這種精神狀態的反應方面顯然有所不同。你甚至可以用一個叫做無聊傾向量表的東西來衡量它。

人們思維的其他方面似乎與無聊傾向有關。事實證明,控制注意力在這方面起著一定的作用。“注意力不集中,比如把橙汁倒在麥片上,反映了與周圍環境的脫離,”丹克特寫道。對我來說,這很有道理:我周圍發生的事情可能很棒,但如果我不注意它,我肯定會感到無聊(除非,當然,像我母親一樣,我帶著一些有趣的東西去思考)。識別新奇事物的能力似乎也起著作用。遭受過外傷性腦損傷的人通常會發現生活比受傷前更加乏味。現在的實驗表明,這些人已經失去了一些區分新事物和熟悉事物的能力。因此,一切都感覺像是一成不變的例行公事。僅僅是大腦損傷會加劇無聊這一事實就強調了無聊(像抑鬱或憤怒一樣)的根源在於大腦回路的概念。下次當你感到無聊時,請記住你目前的情況本身並不能產生厭倦感。

勇敢的新求職者

也許在未來,我們將有治療無聊的方法。畢竟,這種情緒狀態顯然對你的健康不利。例如,無聊會增加壓力水平和患心臟病的風險。容易感到無聊的人在工作中表現也更差,也不太喜歡他們的工作。但據我所知,招聘人員尚未使用無聊傾向量表來篩選求職者。然而,他們正在依賴各種新工具來尋找候選人是否適合該職位的線索。

研究表明,性格測試是職業成功的優秀預測指標,智商也是如此。但根據托馬斯·查莫羅-普雷穆齊克和克里斯托弗·斯坦梅茨的說法(參見“工作市場上的心理測試:你需要知道什麼”),性格和智商測試通常不太適合招聘過程,並且被認為是不公平的。因此,招聘人員正試圖從他們在網路上的足跡中收集到諸如開放性、外向性、責任感、宜人性和情緒穩定性等資訊。例如,現有軟體可以將釋出到Facebook、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體上的資訊轉化為包括智商在內的性格維度。

一些公司讓候選人玩電子遊戲來確定申請人如何在工作中做出決定,或者他們如何融入企業文化。我個人更願意將玩遊戲作為面試過程的一部分,而不是讓潛在僱主搜尋我可能出於其他目的建立的網路帖子。但這是一個勇敢的新世界,因此重要的是要意識到你釋出的所有內容都是公平的。

現在,例如,任何認為我外向的人都會知道,我在很多方面都不是。儘管我在高中時期有過經驗,但在發表演講或在電視上講話之前,我仍然會感到緊張。但是,我冒這些風險越多,它們似乎就越不那麼可怕。因此,每當有人要求我走到觀眾面前時,我不再堅持說我不能——因為我知道那不是真的。相反,我就直接去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