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第四例瘋牛病病例:您應該擔心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4月24日,美國農業部報告了美國第四例確診的瘋牛病病例,這是自2006年以來的首例。在一份官方宣告中,該部門的首席獸醫官約翰·克利福德表示,這隻動物(來自加利福尼亞州中部的一頭奶牛)“從未被送去屠宰供人食用,因此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對食品供應或人類健康構成風險。”這是個好訊息:這意味著美國農業部的保護系統(禁止無法自行行走的牛並對其進行疾病檢測)發揮了作用。但是,這一最新發現也表明,每隔幾年就會出現新的病例,並且過去可能有一些這樣的牛進入了食品系統。

關於這個最新牛病例的有趣之處不在於這隻動物患有牛海綿狀腦病(BSE),也就是瘋牛病的醫學名稱,而在於它患有的BSE型別。對其腦組織進行的生化測試表明,這頭牛患有“非典型”變異型BSE,也就是說,這種疾病並非來自受汙染的飼料,後者在1980年代後期引發了英國的疫情,並導致了人類感染該疾病的版本,即變異型克雅氏病(vCJD)的死亡。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制定了限制牛食用受汙染飼料機率的法規,這一方法已成功控制了經典形式的BSE。

相反,這頭加利福尼亞的牛患有“散發型”,這種型別並非由受汙染的飼料引起,而是由其他未知原因引起。人類也患有這種散發型腦部萎縮疾病,該疾病是由被稱為朊病毒的畸形蛋白質引起的。儘管進行了數十年的工作,試圖找到其環境和遺傳誘因,但科學家們仍一無所獲。部分原因在於這種隨機形式的朊病毒疾病的罕見性:它大約每百萬人中會影響一人,而且大多發生在晚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釋出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沒有人知道散發型BSE的患病率,只是沒有足夠的資料。美國農業部的有針對性的監測計劃每年測試大約40,000頭牛。但是,要確定散發型BSE是否超過了人類百萬分之一的比率,研究人員需要對三百萬頭隨機選擇的老年牛進行測試,根據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長期朊病毒疾病專家保羅·布朗領導的研究人員在2006年的一項分析

如果散發型朊病毒疾病確實是隨機的,那麼對於牛來說,百萬分之一是一個合理的假設。因此,讓我們計算一下。根據美國農業部2012年4月的牲畜屠宰彙總報告(pdf),去年屠宰了3410萬頭牛,其中8.7%是奶牛(通常最終成為碎牛肉而不是牛排)。根據布朗及其同事的論文,大約10%的散發型人類病例發生在相當於牛年齡7至13歲的中年人中,此時奶牛通常面臨屠宰。(相比之下,肉牛通常在兩歲之前被屠宰。)因此,這意味著預計每年會出現大約0.3例散發型BSE病例(或3410萬 x 0.087 x 0.10,除以一百萬),或每三到四年出現一例。

這是一個非常低的比例。即使過去10年中,有幾頭患有散發型BSE的被屠宰奶牛溜進了我們的食品供應系統,但感染人類形式疾病的風險也極低。在歐洲瘋牛病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當數百萬人不知不覺地吃了有風險的牛肉時,自1990年開始監測以來,只有222人被感染並發展成vCJD。(另外三人透過無症狀捐贈者的輸血患病。)基於遺傳譜系的推測的第二波人類病例並未出現,而且鑑於已經過去了這麼長時間,可能永遠不會出現。

如果散發型BSE已經存在了幾十年,那麼患有這種疾病的牛可能過去已經進入了食品系統(尤其是在美國於2003年實施更嚴格的規定之前)。它們並沒有對人類的腦部健康造成任何已知的問題。這更有理由認為,最新的病例並不標誌著某種沉默的BSE定時炸彈。韓國零售商暫停銷售美國牛肉等反應是過分的。

實際上,我們應該預計每隔幾年就會發現一例散發型BSE病例。如果找不到它們,則意味著美國的監測計劃需要加強。密切關注我們的牛群很重要,因為朊病毒疾病的行為是出了名的難以預測,特別是如果朊病毒跨越物種並建立新的菌株。那麼,一切都無法預料了。

Philip Yam is the managing editor of ScientificAmerican.com, responsible for the overall news content online. He began working at the magazine in 1989, first as a copyeditor and then as a features editor specializing in physics.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Pathological Protein: Mad Cow, Chronic Wasting and Other Prion Diseases.

More by Philip Y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