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僅反映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大多數狗和貓的主人都會興高采烈地描述他們寵物的性格,甚至細緻到最細微、類人的細節。但這其中有多少是過度的人格化,又有多少是個體動物真實的“個性”的體現呢?
英國的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系列測試,以觀察個體動物如何對不同情況做出反應——包括行為和生物學方面——他們選擇了 22 只圈養的綠雀(Carduelis chloris)作為研究物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測試 1:誰害怕餅乾模具? 每隻飢餓的綠雀都必須面對放在食物碗中的一個小型彩色餅乾模具。一些勇敢的鳥無視這種新奇的入侵,並在幾秒鐘內直接衝到它們的食物中。而另一些雀類則猶豫了半個多小時,也沒能鼓起勇氣從裝飾過的盤子裡吃東西。
測試 2:棉籤有什麼有趣的? 在籠子裡沒有食物或水來分散鳥類注意力的情況下,一束用繩子捆在一起的白色棉籤被放置在四個棲木之一附近。大多數鳥拒絕觸控新物體,但一些好奇的鳥確實飛到附近的棲木上仔細觀察。
測試 3:你真的有多緊張? 對新情況的行為反應只說明瞭部分情況。為了尋找這些行為過程中的生理反應,研究人員篩選了鳥類的氧化譜,這是一種基於血液的代謝物測量方法,可以增強能量,但最終會阻礙細胞修復。
研究人員發現,對餅乾模具的恐懼和對棉籤的好奇“在個體之間和跨天數保持一致,因此構成了綠雀的個性特徵。”並且“這兩種特徵都與氧化譜有關。”最謹慎的鳥類具有最高的氧化應激水平,而那些最好奇的鳥類對代謝物損傷具有更好的保護作用。然而,該團隊警告說,“並非所有個性特徵都可能與激素應激反應有關。”
動物的個性研究並不新鮮。當然,其他猿類也顯示出具有細緻的個體個性的跡象,一些研究人員甚至提出了諸如章魚等無脊椎動物的個性。
研究人員的目的不是將波莉歸類為內向或外向型,而是希望利用這些發現來尋找關於這些個體差異如何影響野外生存的更廣泛的意義。
約克大學環境系和這項新研究的合著者凱瑟琳·阿諾德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恐新症的鳥類——那些害怕新事物的鳥類——可能會遭受高昂的氧化應激代價並早逝。” 然而,她指出,謹慎也有一些直接的好處。這些鳥“也可能不太可能被捕食者吃掉,因為它們比膽大的鳥更謹慎。”
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五月刊上。
圖片由凱瑟琳·阿諾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