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將化石拼合起來組裝成巨大的恐龍骨架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從裡到外,從牙齒到尾巴,將恐龍血肉豐滿,是一項更具挑戰性的任務,特別是當研究物件是18米長的蜥腳類恐龍時。
動物營養學、運動醫學、生物力學和材料科學領域的專家與古生物學家一起,重建了一個實體大小的馬門溪龍模型,該模型橫跨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展廳。作為一個新的蜥腳類恐龍展覽的主要、引人注目的展品,該展覽將於4月16日星期六向公眾開放,這種長頸食草動物展示了科學家們近幾十年來對這些巨型生物的諸多瞭解。
這群恐龍仍然以現已廢棄的雷龍原型為特徵,種類繁多,有些成員身長超過46米,另一些成員生長到只有這個尺寸的一小部分。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房間裡那隻諺語中的大象(因為房間裡的大蜥腳類恐龍而更加明顯)是:自6550萬年前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以來,陸地動物為什麼沒有長到這麼大?將蜥腳類恐龍與現代動物進行比較,有助於弄清這個難題的根源。
“進化以累加的方式運作,”來自德國波恩大學並幫助監督展覽的 Martin Sander 解釋說。“它總是利用現有的東西,因此當這些動物在進化上達到狗的大小的時候,許多關鍵因素就已經存在了——然後它們開始生長。哺乳動物的情況也是如此。它們最初也很小。但它們犯了一些錯誤,這些錯誤最終將它們的體型限制在比恐龍更小的範圍內。”
我們的祖先早期犯過哪些錯誤?Sander 說,生育活體幼崽——以及咀嚼食物。蜥腳類恐龍超長的脖子的一個好處是可以在沿途消化食物,因此它們不必構建笨重的咀嚼肌肉來壓低它們的小腦袋。
《大眾科學》參加了展覽的預覽,並更多地瞭解了科學家們如何拼湊起這些早已消失的巨型動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