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從印度西部白堊紀岩石中發現的一組非凡的化石,讓人們罕見地看到了大約 6700 萬年前一隻幼年恐龍在地球上的第一天——也是最後一天。被快速的碎屑流石化的可怕場景揭示了一隻泰坦巨龍幼崽不太可能的捕食者——一條蛇。
“據我們所知,新的化石提供了蛇捕食幼年恐龍的第一個證據,以及非恐龍捕食恐龍的罕見例子,”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古生物學家、3 月 1 日發表在《PLoS Biology》上的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 傑夫·威爾遜 說。威爾遜和他的團隊描述了一條新的 3.5 米長蛇的部分骨骼,名為Sanajeh indicus——梵語意為“來自印度的古老張口(嘴巴張開)”——被石化在似乎是泰坦巨龍的巢穴中。這條蛇盤繞在三個蛋中的一個周圍,它的下巴面對著 50 釐米長的幼崽的遺骸,被凍結在時間裡。
化石中捕獲的致命交易發生在兩個物種之間相對較短的 3500 萬年重疊時期內的某個時間。“蛇在恐龍時代非常晚出現。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有恐龍但沒有蛇,”威爾遜說。
蛇和蜥腳類動物分別處於爬行動物體重範圍的兩端,分別為 1.4 克和 38,000 公斤。但在出生時,蜥腳類動物的大小隻有其成年大小的四十分之一。“我們現在有證據表明,這些蛇有能力捕食曾經存在過的最大動物。體型小是這些大型動物的致命弱點,”威爾遜說。這種早期的弱小可能給了蜥腳類動物一個從進化角度來看快速生長的令人信服的理由。但這也給了蛇進化的理由。薩納傑的嘴張得不夠大,無法一口吞下幼崽。相反,它移動上頜,一點一點地慢慢將嬰兒的身體塞下去。“它沒有很大的張口,但它有下頜的活動性——它正在變成可以以更大的東西為食的東西,”威爾遜說。
印度地質調查局的達南賈伊·莫哈貝於 1987 年發現了化石標本,並將其描述為蜥腳類動物的巢穴。儲存完好的骨鏈被認為屬於幼崽。但是,當威爾遜在 2001 年仔細觀察這些化石時,他看到了他從未想到的東西。“我驚呆了,”他說。“我當時想:太棒了,這是一條蛇!”在同意一起正確描述該標本後,威爾遜和莫哈貝“把它放在揹包裡帶到了密歇根”,在那裡他們花了一年時間逐粒清理。“我們揭示的是非凡的——不僅有一個雞蛋和一條骨鏈,而且這些骨頭呈盤繞狀,並且那裡有一個頭骨,”威爾遜回憶道。“我們幾乎沒有任何帶頭和身體的好的蛇骨骼。這是一個真正令人驚奇的化石。”
現在,將近十年後,威爾遜和莫哈貝以及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沙南·彼得斯和多倫多大學密西沙加分校的傑森·海德描述了一種新的蛇類和一個新的捕食關係。“我們真的很想把完整的故事拼湊起來,”威爾遜說。“有時候,等待是值得的。”芝加哥大學的古生物藝術家泰勒·凱勒與研究人員密切合作,在真人大小的鑄件中重新創作了這一場景。該團隊將於 3 月 12 日在孟買舉行的正式儀式上將該鑄件捐贈給印度地質調查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