遷徙動物可能減少禽流感和其他傳染病的傳播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數百萬只鳥類在遷徙期間湧入特拉華灣,禽流感(H5N1)在鳥群中傳播的傾向——以及可能在人類中傳播——一直是一個緊迫的問題。而且,隨著動物,從灰鯨到帝王蝶,每年進行數千公里的史詩般遷徙,這些旅行者在沿途傳播高致病性疾病中的作用一直是生態學家和流行病學家關注的關鍵問題。

乍一看,長途旅行可能聽起來像是疾病廣泛傳播的絕佳機會。但一篇新的綜述論文背後的一個研究團隊認為,或許出乎意料的是,動物遷徙實際上可能有助於控制超級病原體疾病。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透過將疾病置於生態環境中,您不僅可以看到違反直覺的模式,還可以理解疾病傳播的優勢,”佐治亞大學奧德姆生態學院院長約翰·吉特曼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他沒有參與這篇論文。

跨越大陸遷徙的鳥類往往比那些常年留在家中的鳥類具有更高的病毒載量。但對於其中一些物種來說,遷徙可能有助於避免在一種環境中積累的更強毒性的病原體。其他動物也可能使用這種遷徙逃逸方法。例如,之前的研究表明,馴鹿 (Rangifer tarandus) 透過尋找遠離春季蠅蛆脫落的新夏季牧場,擺脫了討厭的牛皮蠅 (Hypoderma tarandi)。

研究還表明,一些患病動物往往不會走那麼遠,這有助於防止感染的更廣泛傳播。 2007 年的一項研究表明,感染了禽流感病毒株的豆雁 (Cygnus columbianus bewickii) 比健康的鳥類在較晚的季節遷徙,並且遷徙距離更短。僅僅是為遷徙做準備也會損害動物的免疫系統。例如,對紅翅鶇 (Turdus iliacus) 的研究表明,預期遷徙的圈養鳥類更容易屈服於潛伏的萊姆病 (Borrelia) 感染。反過來,這些患病的鳥類可能不會像健康的禽類那樣遠距離遷徙。

更好地理解這些疾病動態對於阻止潛在的流行病非常重要。但是遷徙,就像動物本身一樣,是不斷變化的目標,受到人類對物理和氣候景觀的影響。隨著可用土地的減少和對移動的更多阻礙——例如破碎的棲息地——更多的動物可能最終聚集在少數幾個像特拉華灣這樣的狹小停留地,或者縮短它們的遷徙,從而減少逃脫區域性感染或將病弱者留在身後的機會。氣候變化已經將遷徙路線轉移到新的區域和季節,這可能會改變動物暴露或攜帶的病原體。

隨著澳大利亞和東南亞的森林砍伐縮短了飛狐(Pteropus 果蝠)50 至 1,000 公里的遷徙行程——並且隨著動物農業的增加使它們與養豬場更緊密地接觸——蝙蝠已將更多人畜共患疾病帶給人類。而且,在自然鮭魚遷徙路線附近養殖鮭魚已將海蝨 (Lepeophtheirus salmonis) 傳播給路過的野生幼魚,否則這些幼魚不會接觸到這種寄生蟲。

“許多遷徙物種被不公平地指責為將感染傳播給人類,”佐治亞大學的芭芭拉·韓也是這篇新論文的合著者,在一份準備好的宣告中說。“但是,也有同樣多的例子表明相反的情況——人類應對造成遷徙物種疾病增加的條件負責。”

該論文發表在 1 月 21 日出版的《科學》雜誌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