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一項罕見的化石發現,兩隻幼年帶羽毛的獸腳亞目恐龍表明,這些動物在成熟過程中長出的羽毛種類比現代鳥類更為廣泛。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徐星領導的研究人員,將這些標本描述為來自下白堊紀的奇異似尾羽龍恐龍。這些化石是在中國遼寧省西部發現的。這兩隻小型竊蛋龍被儲存在不同的發育階段,並顯示出獨特的羽毛型別和圖案——比現代鳥類成熟的不同階段所見的要多得多。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研究人員在他們於4月28日在自然雜誌(《大眾科學》是自然出版集團的一部分)線上發表的研究中指出:“這一發現表明,早期羽毛在發育上比現代羽毛更加多樣化,並且一些發育特徵以及由此產生的形態型在羽毛進化中已經丟失。”
兩個標本中較小的一個(稱為STM4-1)的大小不到年長的奇異似尾羽龍(稱為STM22-6)的三分之一。除了覆蓋身體其餘部分的絨毛狀“絨羽”外,它的前臂前部有短的帶狀飛羽,尾部有更長的飛羽。兩個標本中較大的一個,STM22-6,在前臂和尾部有更長、更發達的正羽飛羽,“可能反映了[翼羽]的功能作用隨著個體接近成年而增加”,作者推測。它的頭部和骨盆周圍也有相當長的(五釐米長)絨毛狀羽毛。
徐和他的同事們總結說,儘管獸腳亞目恐龍是現代鳥類的祖先,但這種複雜的羽毛髮育模式“在任何現代鳥類中都不為人所知”。該團隊推測,與當今幼鳥中啟動成熟正羽生長的基因的早期表達不同,在幼年奇異似尾羽龍中,類似基因的啟用“可能被延遲和不完全”,從而產生了在兩個標本中看到的奇特而多樣的羽毛生長狀態。
兩隻不同奇異似尾羽龍標本的藝術家渲染圖,由邢立達和宋起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