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人類可能造成氣候變化的時間比我們燃燒化石燃料的時間要長得多。事實上,早在工業革命開始汙染天空之前,農業革命可能就已經開始了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如何做到的?透過森林砍伐,這仍然是人類活動溫室氣體排放的第二大來源。
來自剛果河口(世界上最深的河流)的沉積物巖芯表明,人類可能在改變中非地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條河流蜿蜒穿過世界第二大持續存在的熱帶森林,但它及其支流也流經現代野生動物園珍視的熱帶稀樹草原。
科學家先前認為,從溫暖潮溼到季節性涼爽乾燥的氣候轉變有助於形成這些熱帶稀樹草原,這些草原在過去覆蓋了中非更廣闊的地區。但儲存在沉積物巖芯中的 40,000 年記錄講述了一個不同的故事。大約 3500 年前,剛果河突然開始傾瀉出更多的淤泥,而降雨量並沒有明顯增加來解釋這種風化。一種合理的解釋是所謂的班圖人的同時到來,他們將農業帶入了該地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他們種植了油棕、珍珠粟和山藥,這些作物需要充足的陽光,這當然需要清理森林。他們還砍伐樹木以獲取木炭和作為鍊鐵爐的燃料,這使他們能夠製造工具和武器。再加上氣候變化,結果是熱帶稀樹草原——以及相互加強的氣候變化。
與此同時,小米和山藥等作物的存在表明,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因為它們需要交替的雨季和旱季。因此,氣候條件的變化是否創造了使班圖式農業成為可能的熱帶稀樹草原,或者班圖式農業是否創造了熱帶稀樹草原的條件並改變了氣候,這一點仍不清楚。正如研究人員在 發表他們發現的論文 中寫道,“大約 2500 年前,中非熱帶雨林中人類人口對環境的影響已經非常顯著”,該論文於 2 月 9 日在《科學》雜誌上線上發表。
今天在同一地區正在重演同樣的故事。森林正在被清理用於農業,以養活不斷膨脹的人口,儘管當地人捲入了地區戰爭。與此同時,為了獲取鉭鐵礦等資源,剝削性採礦仍在繼續,鉭鐵礦是一種礦物化合物,可提供元素鉭,這對於製造更小手機成為可能的微小電路至關重要。剛果河再次排放出人類破壞森林的方式的沉積物記錄——並且在每個大陸上以當地差異的形式重述了這個故事。
圖片來源:N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