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化助推文化衰落

加入我們科學愛好者的社群!

本文最初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平臺,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立場。


人類經受住了多次氣候變化,從8萬年前的冰河時代到19世紀末期的乾旱,後者透過饑荒導致全球3000萬至5000萬人喪生。但這些轉變已經改變或消滅了特定的人類社會,包括古代蘇美爾文明和中國明朝,正如1月30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篇評論文章所強調的那樣。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流行病學家安東尼·麥克邁克爾調查了人類社會在氣候變化引起的極端天氣事件中的表現。最大的威脅是糧食生產的變化,或者正如麥克邁克爾所說,“乾旱-饑荒-飢餓”的連鎖反應。麥克邁克爾指出,我們從未經歷過如此巨大、如此迅速和如此廣泛的氣候變化,而我們現在正透過燃燒化石燃料忙於製造這種變化。

長期的氣候變化常常導致文化衰落,包括在大約13000年前阻礙了人類最早的定居農業嘗試。大約在那個時期,一場被稱為“新仙女木期”的持續數千年的重大氣候降溫事件,與尼羅河三角洲和現代敘利亞沿岸的大部分定居點的終結同時發生。麥克邁克爾指出,來自那個時代的骨骼表明“異常高比例的暴力死亡,許多伴隨著武器殘骸”。最近,大約在公元760年至920年間,中美洲瑪雅社會遭受了連續三十年的乾旱,標誌著該文化區域統治地位的結束。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短期氣候變化也被證明同樣具有破壞性。17世紀中國長達十年的乾旱導致饑荒、內部遷移,並最終導致明朝的崩潰。14世紀初,連續七年的暴雨、洪水和寒冷天氣導致了一場饑荒,這場饑荒可能導致北歐多達10%的人口死亡——而這一代人將在幾十年後面臨黑死病。

即使一個糟糕的夏天也可能足夠致命——比如1793年費城炎熱的夏天,再加上來自現代海地的難民湧入,導致黃熱病爆發,造成數萬人死亡。

當然,這些社會都沒有現代技術或現代能源的好處,無論是醫藥還是空調。但即使這樣也可能不足以抵消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約2到4攝氏度,而世界正因溫室氣體排放而走向這一趨勢。麥克邁克爾寫道:“這樣的變化肯定會對人類健康和生存構成嚴重風險,其影響不均衡,但沒有哪個群體可以倖免。”

圖片:蘇美爾楔形文字,圖片來源:© iStockphoto.com / Michael Fue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