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九世紀後期,一場由乾旱引發的災難性歉收給唐朝統治下的中國帶來了饑荒。公元907年——經過近三個世紀的統治——唐朝在皇帝哀帝被廢黜後覆滅,帝國分裂。根據石筍中包含的大氣記錄,導致唐朝覆滅的原因之一可能是氣候變化。
明尼蘇達大學的古氣候學家程海是科學團隊的一員,該團隊從中國西北甘肅省的永珍洞採集並分析了該石筍。他說:“我們認為氣候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石筍顯示,例如,在過去1810年中,唐、元、明等朝代衰落時,亞洲季風的生命之雨減弱。
程海說:“氣候就像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個長4.6英寸(11.7釐米)的石筍由滴水滲出的碳酸鈣組成,保留了該地區降雨量的記錄,該地區位於受亞洲季風影響的邊緣。研究人員今天在《科學》雜誌上解釋說,當季風溫和時,該地區降雨量較少,而當季風強勁時,降雨量較多。
這些強降雨和弱降雨時期與中國歷史記錄相比,與帝國動盪或繁榮時期相吻合,例如北宋王朝的擴張時期——這是一個豐收的時期。此外,石筍記錄與阿爾卑斯山的冰川退縮、中國南方湖光瑪珥湖的沉積物記錄以及從巴貝多到法國南部的乾旱相吻合。
事實上,唐朝的崩潰與瑪雅文明的崩潰同時發生——兩者都是由於極端乾旱。“我們已經證明,洞穴記錄與許多其他記錄密切相關,包括歐洲的小冰期、北半球的氣溫變化以及主要的太陽變率,”程海指出。
過去,太陽強度的波動似乎在決定亞洲季風的強度方面起著關鍵作用。然而,過去50年的記錄描繪了一幅不同的景象,人為的煙塵和溫室氣體決定了降雨的強度。
程海說:“目前的全球變暖趨勢或人為強迫很可能伴隨著亞洲夏季風的減弱趨勢,尤其是在中國西北地區。”也許這就是為什麼中國目前的統治者一直急於對人為氣候變化採取行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