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拉斯維加斯——一項對同一洞穴中發現的鳥類遺骸的研究揭示了這個神秘人類親屬的失落世界的新線索,這個洞穴也出土了一種被稱為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並被暱稱為霍位元人的小型人類物種的骨骼。研究結果暗示,霍位元人島嶼的家園生態非常多樣化,並提出了這種可能性,即這種小型人類不得不保護他們的獵物免受巨型食肉鳥類的侵害。
研究人員於2004年首次宣佈發現霍位元人,此後這些遺骸引發了濃厚的興趣和爭議。霍位元人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弗洛勒斯島上,與巨鼠、被稱為劍齒象的小型象類親戚以及可怕的科莫多巨蜥共存。史密森尼學會的漢內克·梅耶(Hanneke Meijer)及其在史密森尼學會和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國家考古研究與發展中心的同事進行的新研究表明,當霍位元人統治該島時,也有大量的鳥類將該島作為家園,最近的時期可追溯到17,000年前。梅耶於11月4日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會年會上展示了這些結果。
梅耶觀察了從梁布亞洞穴中出土的數百塊鳥類骨骼。在這些遺骸中,有大量的金絲燕和鳴禽,它們可能是該遺址發現的穀倉貓頭鷹的捕獵物件。她還鑑定出一些水禽,表明洞穴附近曾存在沼澤、泥灘和湖泊。今天,一條名為瓦拉昌河(Wae Racang)的河流位於梁布亞下方約200米處,低30米,但這些水生鳥類在該遺址的存在為越來越多的證據增添了新的內容,表明這條河流曾經更靠近洞穴。這些鳥類的骨骼上顯示出猛禽造成的痕跡,猛禽可能將獵物帶入洞穴以躲避競爭者。“我們在梁布亞發現的鳥類物種數量遠遠高於任何其他類群,”梅耶評論道。她說,鳥類的高度多樣性表明生態環境豐富,這對人類來說是有益的。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洞穴中發現的鳥類骨骼中最引人入勝的發現或許是25,000多年前死在那裡的禿鷲和巨型禿鸛的遺骸。這種禿鷲與今天生活在非洲的白頭禿鷲非常相似;而這種禿鸛是現代禿鸛的巨型親戚,身高將近兩米,比身高僅約一米的霍位元人還要高大。由於現代禿鸛和禿鷲主要以腐肉為食而不是捕獵,梅耶推測弗洛勒斯島的禿鸛和禿鷲也以這種方式獲取食物。但是它們在洞穴裡做什麼呢?“禿鸛和禿鷲出現在梁布亞的唯一原因是因為它們被屍體吸引,”梅耶斷言。她懷疑是霍位元人獵殺並帶回洞穴的幼年劍齒象的屍體吸引了這些鳥類。
梅耶指出,在非洲,禿鸛和禿鷲在清理大型草食動物屍體時會協同工作。禿鷲依靠禿鸛來發出危險的捕食者(獅子、鬣狗等)已經離開的訊號,而禿鸛反過來又依靠禿鷲用它們鋒利的爪子和喙開啟屍體(見下方影片)。在弗洛勒斯島,場景可能有所不同。弗洛勒斯島沒有像今天非洲那樣的大型食肉哺乳動物——這可能是由於一種被稱為島嶼侏儒化的現象,即大於兔子的哺乳動物傾向於進化出小體型,以適應小島上有限的資源。但它確實有科莫多巨蜥和配備石器的霍位元人。梅耶說,完全有可能巨蜥、霍位元人、禿鸛和禿鷲都在爭奪劍齒象的殘骸,儘管這仍然是一種推測性的情景。(同樣,理論上巨型禿鸛有可能以霍位元人為食,但尚未出現此類遭遇的證據。)展望未來,梅耶計劃透過在梁布亞的骨骼中尋找更多這些鳥類來驗證食腐鳥類被洞穴中的屍體吸引的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