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古人類學家宣佈,他們發現了一種科學界新發現的人類物種的部分骨骼,這個物種最近在12000年前還存在。這些骨骼是從印度尼西亞群島弗洛勒斯島上一個名為梁布亞的洞穴中發現的,揭示了一種身高僅一米多一點的生物,其大腦只有我們自身的三分之一大小。這個發現被科學地命名為弗洛勒斯人,並被親切地暱稱為霍位元人,瞬間引起轟動。
但自那時以來,專家們一直在為這些遺骸爭論不休。爭議的焦點在於它們是否屬於一個全新的物種,或者僅僅是我們人類自身患病成員的遺骸。為此,一組直言不諱的懷疑論者期待已久的分析今天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線上發表。
在論文中,印度尼西亞加札馬達大學的特庫·雅各布 (Teuku Jacob) 和他的同事們對最初的解釋提出了挑戰,即這些骨骼屬於一個從直立人進化而來的物種,其嬌小的體型是對被困在資源有限的小島上的一種適應性反應。(他們認為,由於缺乏與其他人科動物的接觸,這些被困在弗洛勒斯島上的人走上了他們自己的進化道路。)他們認為,這具被稱為LB1的骨骼是一個患有發育障礙的俾格米智人的遺骸,這種發育障礙導致了包括小腦症在內的其他病症(一種被稱為小頭畸形的病症)。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雅各布的團隊認為,由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的彼得·布朗 (Peter Brown) 和邁克爾·莫伍德 (Michael Morwood) 領導的初步研究未能解釋,如此小腦的人是如何製造出以前只與大腦大得多的智人相關的工具的。該小組還懷疑,考慮到象類動物劍齒象能夠多次在島上定居,人類是否有可能在弗洛勒斯島上孤立進化。
此外,霍位元人的批評者表示,許多據稱可以區分LB1和其他標本與智人的解剖學特徵——例如,旋轉的前臼齒和下巴的缺失——在現代澳大拉西亞人中發現,包括今天生活在梁布亞洞穴附近的俾格米人。他們認為,其他特徵表明發育異常——包括小腦殼、顱骨和骨骼骨的不對稱性,以及肢骨上肌肉附著部位的標記較弱等等。
為了說明LB1面部不對稱的程度,堪薩斯大學的團隊成員大衛·W·弗雷爾 (David W. Frayer) 將顱骨的數字照片沿中間分割開,然後將每一側複製並映象,建立了兩個合成面孔,一個基於左側,一個基於右側。結果是兩張看起來非常不同的面孔。“雖然大多數面孔並非完全對稱,但面部骨骼的不對稱性超過約1%是不尋常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合著者羅伯特·埃克哈特 (Robert Eckhardt) 評論道。根據報告,LB1面部的這種不對稱性“超過了臨床規範”。埃克哈特表示,“LB1不是一個新物種的正常成員,而是我們自身物種的異常成員。”
發現並描述這些化石的團隊成員駁斥了這項新的分析。莫伍德反駁說,梁布亞的工具與在弗洛勒斯島另一個遺址發現的工具非常相似,這些工具的歷史可追溯到88萬年前,表明人類在該島上不間斷地居住和文化傳統。“這種人工製品並非現代人類石器製造者的專屬特權,”他堅持認為。此外,儘管劍齒象在一次大規模火山爆發摧毀了大約90萬年前的第一個劍齒象之後,確實第二次在弗洛勒斯島上定居,但似乎第二次在島上長期定居:梁布亞的矮化劍齒象與小型人類遺骸共存,據信是數十萬年前到達的較大物種的直系後裔。
布朗的措辭更加嚴厲,他反駁說,這篇論文“絕對沒有提供任何證據表明弗洛勒斯人的診斷特徵在現代人類中得到複製”。他堅持認為,所有現代人類都有下巴,包括小頭畸形患者和雅各布及其合著者提到的活著的弗洛勒斯俾格米人。布朗也沒有被LB1面部不對稱性的分析說服。“骨骼埋在九米深的沉積物下,並且有一些輕微的變形。我知道,因為是我把它拼起來的,”他評論道。“他們關於不對稱是異常生長結果的說法是虛構的。”
其他研究過這些遺骸的研究人員也同樣批評這項新研究。石溪大學的蘇珊·拉爾森 (Susan Larson) 正在分析梁布亞骨骼的肩部解剖結構,她反駁了作者關於LB1的肢骨肌肉標記表明肩部肌肉發育不良的論點。作者認為,肌肉貧弱是LB1的上臂骨如此筆直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像正常現代人類的肱骨那樣在肘部和肩部之間扭曲。但拉爾森指出,“已經證明,肌肉標記的大小或複雜性與肌肉的大小或強度之間沒有簡單的關係”。“沒有證據表明[弗洛勒斯人]的肌肉虛弱。” 此外,她指出,現代人類肱骨的大部分扭曲發生在子宮內,在任何肌肉力量影響它之前。拉爾森自己的研究表明,LB1相對筆直的肱骨是一個原始特徵,是從人科動物仍在從為四足運動而構建的肩部過渡到可能為投擲和/或雙足耐力跑而最佳化的肩部時遺留下來的。
同樣在石溪大學的威廉·榮格斯 (William Jungers) 稱懷疑論者對骨骼遺骸的描述是“搖搖欲墜的紙牌屋”。他說,梁布亞遺骸中明顯的體型和肢體比例不僅將弗洛勒斯人與所有其他已知的人科動物區分開來,而且與腿骨橫截面顯示病理異常的說法相反,他自己的分析表明它們是正常的。
布朗表示,就他個人而言,他已經放棄了弗洛勒斯人的矮人體型和大腦比例是由於被隔離在一個小島上而進化的想法。他認為,更可能的是,他們的祖先在到達弗洛勒斯島時已經很小了。他指出,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黛比·阿吉 (Debbie Argue) 及其同事撰寫的一篇支援新物種解釋的論文最近已被人類進化雜誌接受發表。
使情況複雜化的是,梁布亞只發現了一個顱骨——LB1的顱骨。該遺址的其他骨骼符合相同的矮小體型輪廓(事實上,有些骨骼似乎來自比LB1更小的個體),但體型並不能揭示大腦的大小。事實上,儘管現代俾格米人體型矮小,但他們的大腦大小與體型較大的人相當。古人類學家大多認為,在梁布亞發現另一個小腦人科動物將消除對新物種解釋的任何疑慮。但印尼政府已經暫時關閉了洞穴,不再進行進一步挖掘,此前發現者與包括雅各布在內的競爭對手科學家之間發生了激烈的爭端。DNA的提取和分析似乎也不太可能,因為DNA在溫暖潮溼的條件下往往會迅速降解。
因此,莫伍德正在印度尼西亞群島的其他地點尋找可能包含弗洛勒斯人遺骸的地點。線索也可能來自與在喬治亞共和國德馬尼西遺址發現的小體型直立人化石的比較。與此同時,懷疑論者將繼續尋找符合LB1特定特徵組合的特定綜合徵。也就是說,霍位元人戰爭無疑將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