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控制快速進食的裝置可以幫助肥胖兒童和青少年減少脂肪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狼吞虎嚥地在創紀錄的時間內吃完一頓飯,除了消化不良和可能在美食比賽中獲得讚譽之外,還會導致更多問題。研究警告說,快速進食者很容易變成暴食者,可能是因為他們在匆忙的進食中失去了對飽腹感的追蹤。此外,快速大量進食的模式與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肥胖有關。

英國布里斯托爾的研究人員試圖使用一種名為Mandometer的機器來打破兒童和青少年的這種模式,該機器旨在管理進餐的速度。該裝置配有一個計算機化的秤,可以計算食物攝入的速度,並且像一位嘮叨的母親一樣,不斷提醒使用者應該吃得慢一點還是快一點。該裝置最初是為了幫助治療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而開發的,實際上會發出語言反饋。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1月5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接受Mandometer輔助治療一年的參與者比未接受治療的參與者體重指數(BMI)顯著降低,體重指數是基於身高衡量體重的指標。事實上,Mandometer組而非對照組實現了作者此前確定的為了導致身體成分和代謝差異所必需的BMI降低。

作者寫道,這一發現表明,“在治療肥胖青少年時,改變飲食行為可能比標準的改變生活方式更有益處”,他們指出,青少年透過諮詢治療肥胖比年幼的兒童更困難。這項研究由布里斯托爾大學的糖尿病和代謝內分泌學教授朱利安·P.H. 希爾德領導。

為了測試Mandometer的優點,希爾德的研究小組與106名肥胖的青春期前和青少年(年齡從9到17歲 {抱歉,這是我的閱讀障礙,將“9到17歲”與“7到19歲”混淆了})合作。研究人員在他們的分析中考慮了參與者的青春期階段,範圍從青春期前到青春期後。所有參與者在研究開始時都見過營養師,並在12個月的試驗期間每四個月見過一次營養師和運動專家。隨機選擇了54名參與者將Mandometer納入他們的飲食方案。研究人員在為期一年的試驗開始時和結束時以及試驗結束後六個月測量了受試者的BMI、進食模式和膽固醇水平。

研究人員要求Mandometer組每天使用該裝置一頓飯,通常是晚餐。“事實證明,由於實際或個人原因,在學校吃飯對一些參與者來說很困難,”作者寫道。 對於這頓飯,受試者從一個放在秤上的盤子裡吃飯,秤又連線到一臺電腦上。在會話期間,Mandometer會根據盤子的重量測量食物的攝入量。計算機在圖表的y軸上繪製這些數字,並在x軸上繪製食物消耗的時間(以分鐘為單位)。當圖表上產生的線開始偏離輸入計算機的正常進食速度時,計算機語音會提示進食者放慢速度。(儘管在本實驗中,計算機語音提醒使用者放慢速度,但之前的研究使用了“加速”提示來鼓勵厭食症患者進食。)此外,計算機還要求參與者在用餐期間定期評估他的飽腹感。

在試驗開始時,所有參與者的BMI都至少超出健康範圍三個標準差。希爾德的研究小組透過將參與者的BMI與年齡和身高相近的健康兒童的BMI進行比較,確定了這種差異——也表示為BMI標準差評分或BMI SDS。在試驗結束時和六個月的隨訪中,研究小組發現,與對照組(移動了0.14個標準差)相比,Mandometer組的BMS SDS更接近健康BMI範圍,移動了0.4個標準差。醫生通常會在肥胖患者移動至少0.25個標準差後開始看到血壓和膽固醇的改善。儘管兩組的血壓、“壞”膽固醇水平和胰島素代謝實際上都有所改善,但只有Mandometer組的“好”膽固醇水平升高。

作者寫道,考慮到擁有Mandometer“進食伴侶”的參與者比沒有的參與者體重減輕更多,這可能是因為進食速度較慢。儘管在研究期間,Mandometer使用者的進食速度下降了11%,而對照組增加了4%,但差異不足以被認為具有統計學意義。此外,使用該裝置的參與者在食用少量食物後感到飽腹感,儘管這種效果在停止使用Mandometer六個月後消失了。作者寫道,這一結果“表明,可能需要間歇性的短期再培訓[使用Mandometer]才能保持最大益處”。

作者寫道,使用Mandometer的青春期前和青少年BMI SDS下降0.4,高於透過諮詢在年幼肥胖兒童中實現的0.3的BMI SDS下降。他們還指出,該裝置也應該在成人和年幼兒童身上進行測試。而且,由於在腹腔鏡胃束帶術(旨在對抗肥胖的手術)後調節食物攝入量非常重要,因此Mandometer可能有助於人們在手術後控制進食速度。

   

圖片由iStockphoto/keeweeboy提供

Carina Storrs is a freelance writer in New York City. The Pulitzer Center on Crisis Reporting provided travel support for this story, which originally appeared in Nature.

More by Carina Storr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