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 !!!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關於隕石撞擊地球導致世界末日的電影具有很大的優勢,它們幾乎可以完全定義情景 - 但直到現在,幾乎沒有關於這種事件在現實中會如何發生的參考資料

在歷史時期,大型撞擊事件相對罕見;最著名(且仍有爭議)的是1908年的通古斯事件。然而,由於西伯利亞泰加林的偏遠,破壞和人員傷亡有限。

人們對這類災難的興趣出現較晚,直到20世紀中期,地球可能被大塊外星物質撞擊的可能性才被廣泛接受,1960年,地質學家尤金·舒梅克解決了關於亞利桑那州一個大型隕石坑起源的爭論,證實了一個較早的假設,即它不是火山起源,而是5萬年前由撞擊形成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1994年,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了木星,這一事件受到大多數大眾媒體的關注。也許是受到公眾巨大興趣的影響,自1997年以來,各種關於隕石的電影紛紛上映。

災難電影處理撞擊事件的一個優勢是假定的災難性影響,特別是大型物體的影響,可能會影響地球的整個表面。然而,一個缺點是外星天體解體和爆炸的假定持續時間很短。電影編劇必須將災難性事件放在電影的結尾,並用愛情故事或個人悲劇來填充其餘部分。

《小行星撞地球》(1997) 是一部廉價的電視製作,其中包含許多在類似災難片中常見的元素。在發現接近的小行星後,使用一些雷射束來摧毀它。然而,一些碎片到達地球,仍然設法摧毀了多個城市。

© 試金石影業 1998*

在更昂貴的《世界末日》(1998年上映,預算為1.4億美元) 中,一組刻板的角色和一個原子彈被送往接近的小行星,該小行星的估計“德克薩斯州大小”。炸彈被放置在超過1000公里大的質量體上僅250米深的地方 - 為什麼還要費心鑽探?此外,透過引爆炸彈並考慮到小行星的慣性,只會有一場小碎片的雨點轟擊地球 - 無論如何都會造成全球性的破壞。

這部電影的介紹還提到了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它過去發生過,將來還會再次發生”),然而,它展示的地球具有現代的洲和海洋構造(根據板塊構造理論,這在地質上是不可能的)。

同樣,《超級馬力歐兄弟》電影 (1993) 也以希克蘇魯伯撞擊事件為前提。然而,在這裡,宇宙岩石撕裂了時空連續體,併產生了一個替代地球,仍然由恐龍的擬人化後代統治。

© 派拉蒙影業 1998*

《絕世天劫》(1998年上映,預算為7500萬美元) 比《世界末日》早兩個月上映,並且在某些方面比後來的電影更準確。同樣在《絕世天劫》中,原子彈被用來阻止一顆11公里大的彗星即將到來的撞擊,但再次有一些碎片到達地球,造成數百萬人死亡。

《隕石!》是1998年另一部電視製作,講述了一場隕石雨,它在一個美國小鎮造成了破壞。《泰克斯》(1998) 和《啟示錄》(令人驚訝的是1997年上映) 也都是廉價製作,旨在面向影片市場,並且以某種方式與彗星有關。《隕石天啟》(2009) 由“The Asylum Films”製作和發行,該公司以其電影翻拍而聞名。在這裡,來自彗星的融化的冰汙染了地球的地下水。

© 美國國際影業 1979*

一部更早的電影是《流星》(1979),講述了一顆直徑僅8公里的大隕石將在六天內撞擊地球。為了營造懸念,較小的碎片(似乎電影中的隕石從不單獨在太空旅行,但我們可以假設引力將較大的小行星/彗星分裂開來,例如蘇梅克-列維9號彗星)首先撞擊地球。再次使用火箭將附近的流星炸成碎片,但再次有碎片落在地球上,再次造成破壞。即使考慮到上映年份,特效也出奇地廉價。這部電影還提到了使用炸彈阻止流星的想法的起源:“伊卡洛斯計劃”,該計劃於1968年制定,是保羅·桑多夫教授為一組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布置的一項任務,旨在設計一種偏轉小行星“1566伊卡洛斯”的方法。

恰如其分的是,在電影《當地球停止轉動》(1951) 中,早於“伊卡洛斯計劃”,並且在一個完整的行星正在接近地球的情況下,人類試圖建造一艘太空方舟來撤離這個註定毀滅的世界。

© 法國電影公司 1958*

《天空爆炸之日》(1958) 是一部義大利科幻故事,其中對小行星情景進行了略微修改的版本:這裡,一艘帶有原子引擎的迷失宇宙飛船首先在小行星群內部爆炸,改變了小行星群朝向地球的軌道。為了阻止最終的撞擊,地球上所有國家同時向天空發射了他們的核武器。

有趣的是,值得注意的是,1960年之前製作的電影(當時對撞擊的大部分研究已經完成)主要使用行星而不是小行星作為地球的威脅。

© 水星電影國際 1966*

《潛伏的行星》(1966) 是另一部義大利電影,延續了行星電影的傳統,然而,這裡是引力釋放了地球上的風暴、海浪和災難。一個團隊被派往太空摧毀這顆行星,但在這裡他們發現這個天體是一個活生生的(!) 控制論生物,它不會輕易投降......

導演安東尼奧·馬格赫裡蒂在《世界之戰》(1961) 中已經使用了非常相似的情節,其中一個模仿行星的外星飛船的主機正在攻擊地球……

參考文獻

KAY, G. & ROSE, M. (2006): 災難電影。電影院中雪崩、地震、洪水、流星、沉船、龍捲風、病毒、殺人蜂、核輻射和外星人襲擊的響亮、漫長、爆炸性、星光熠熠的指南!!!! 芝加哥評論出版社: 402

*此影像是錄影帶、DVD、藍光光碟等的封面,其版權很可能歸影片出版商或製作該影片的製片廠所有。據信,使用影片封面的低解析度影像符合美國版權法下的合理使用原則。

My name is David Bressan and I'm a freelance geologist working mainly in the Austroalpine crystalline rocks and the South Alpine Palaeozoic and Mesozoic cover-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Alps. I graduated with a project on Rock Glaciers dynamics and hydrology, this phase left a special interest for quaternary deposits and modern glacial environments. During my research on glaciers, studying old maps, photography and reports on the former extent of these features, I became interested in history,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geomorphologic and geological concepts by naturalists and geologists. Living in one of the key area for the history of geology, I combine field trips with the historic research done in these regions, accompanied by historic maps and depictions. I discuss broadly also general geological concepts, especially in glaciology, seismology, volcanology, palaeontolog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ety and geology.

More by David Bress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