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戴維·莫里森回覆道
“撞擊對地球的影響主要取決於撞擊物的大小,進而取決於撞擊的能量。例如,直徑小於100米的彗星會在高層大氣中爆炸,可能不會造成任何危害。如果彗星直徑為10公里或更大(也就是說,如果撞擊攜帶的能量超過約1億兆噸),由此產生的全球環境破壞將非常廣泛,以至於會導致大規模滅絕,其中大多數生命形式都會死亡。這就是65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恐龍滅絕時發生的事情。巨型撞擊的環境後果有很多種;最糟糕的影響來自回落的撞擊碎片引發的全球火災風暴,以及平流層中懸浮的塵埃造成的持續數月的全球黑暗。”
田納西州孟菲斯市羅德學院的天體物理學家和射電天文學家赫裡特·L·弗舒爾一直在調查這個課題。他補充了更多令人不安的細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彗星與地球之間的碰撞將是一場災難性的事件。根據現有的最佳計算機模擬,直徑一公里或更大的物體撞擊可能會引發文明的終結。這樣的天體可能不會消滅我們這個物種,但如果來襲物體的直徑超過約五公里,智人就很可能無法倖存下來。
“廣義上講,最初的撞擊會產生巨大的火球,殺死所有能看到它的人。在餘波中,來自撞擊的噴射物(拋射到空中的物質)會噴射到太空,並向一大片區域——可能是半個地球——傾瀉燃燒的碎片。(1994年舒梅克-列維9號彗星撞擊木星時就看到了類似的情況。)天空充滿了無數的流星,這是一場粒子雨,它們在下降過程中在大氣層中燃燒殆盡。就好像天空本身著火了一樣。這種熾熱碎片雨釋放的熱量會點燃森林和城市,將它們燒成灰燼。
“然後,來自撞擊的塵埃和火災產生的煙霧籠罩地球,使我們的星球陷入所謂的撞擊冬天。(同樣,在木星上也看到了類似的效果,舒梅克-列維的每個碎片撞擊後都出現了巨大的黑色瘀傷。)與一公里物體碰撞後,陽光會完全消失一個月左右;與十公里物體碰撞可能會遮蔽太陽一年或更長時間。氣溫下降,沒有光線進行光合作用。植物死亡,動物死亡。碰巧生活在地下,根和其他食物來源沒有被破壞的動物,有相對較好的生存機會。
“在撞擊過程中,彗星被炸成碎片。它釋放出數十億噸富含硫磺的塵埃,其中一些來自彗星本身,一些來自可能位於撞擊點下方的富硫岩石。撞擊的熱量還會產生氮氧化物。硫磺物質和氮氧化物會形成腐蝕性的酸雨,剝蝕任何倖存的植被。酸雨流入海洋,殺死海洋生物,特別是沿大陸架的海洋生物。
“最初的爆炸拋射到平流層的氮氧化物和碎片會在幾天內破壞臭氧層。撞擊和隨後的火災也會向大氣中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最初的撞擊冬天結束後,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可能會導致長達數世紀的溫室效應。
“科學家們對於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的物體是彗星還是小行星仍然存在分歧;在尤卡坦半島推定的撞擊區域進一步鑽探將有助於解決這個問題。無論如何,後果都非常可怕,以至於任何物種都能倖存下來都是一個奇蹟。但有些物種確實倖存了下來。塵埃落定後,它們出現並遍佈新塑造的世界,繁殖並找到了新的生態位來完成它們的命運。
“更多細節可以在我的書《撞擊:彗星和小行星的威脅》中找到,該書將於1996年9月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