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鮮為人知的是,沒有敵人的生活將是極其乏味的。十九世紀英國散文家威廉·赫茲裡特非常清楚地理解這一點,他那聽起來厭世的《論憎恨的樂趣》實際上是對這種備受詬病的社會情感的優雅頌歌:“如果沒有什麼可憎恨的,”赫茲裡特寫道,“我們將失去思想和行動的源泉。生活將變成一潭死水,如果不是因為令人不快的利益和人類無法無天的激情而激起漣漪的話。”突然之間,一個烏托邦社會——每個人都感到滿意、平等和善良——的想法聽起來像是一個相當單調乏味、令人窒息的地方。根據這種觀點,天堂將是一種特殊的地獄,一片充滿靈魂的土地,那裡的人們面帶微笑,昏昏欲睡的白痴沉醉於永無止境的愛、理解和愉快的陪伴中。(而且還有一片特別漫無邊際的無聊之海,因為人們甚至無法透過死亡來逃脫。)
或者想想,如果沒有“自由左派”讓他如此憤怒,比爾·奧萊利會怎麼樣?如果沒有那些“根深蒂固”的信徒成為他存在的禍根,理查德·道金斯會怎麼樣?如果沒有那些她如此熱情憎恨的“人渣”,檢察官脫口秀主持人南希·格雷斯會怎麼樣?(作家讓·日內,他一生中的前半段都在法國刑罰系統中度過,他指出,罪犯與那些鄙視他們的人一樣對社會重要。畢竟,日內說,一個龐大的人群產業——律師、法官、獄卒、職員、警衛、立法者、精神病學家、顧問等等——都只能透過罪犯不知疲倦的勞動來繳納稅款、養家餬口和佈置房屋。)毫無疑問,如果沒有什麼可憎恨的,這些評論員會窮困得多,沒有可以站立的肥皂箱,也沒有任何獨特的社會功能。考慮到這一切,我想一位非常明智的公關人員曾經告訴我,如果我發現自己受到普遍歡迎,這將表明我做錯了什麼。
然而,問題在於,儘管我當然可以理解這一戰略建議背後的理由,並且我非常樂意屈服於我們人類物種對自以為是的敵意的自然偏好,但不幸的是(我必須說,令人尷尬的是),我繼承了一種相當“敏感”的性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憎恨是相對容易的——甚至,正如赫茲裡特所推理的那樣,在這種情緒中找到一種隱藏的樂趣。但是,除非你是一個真正的反社會者,否則從實際上成為別人憤怒的物件中獲得這種樂趣真是一項壯舉。當然,這就是赫茲裡特閃閃發光的仇恨硬幣醜陋的另一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杜克大學心理學家馬克·利裡的說法,被不喜歡、排斥或拒絕的感覺是進化專門設計出來的,目的是使其特別痛苦;主觀而言,被他人負面評價甚至比身體創傷更讓人難受。利裡認為,他人負面評價如此深刻地影響我們的原因與我們的靈長類動物祖先有關。
與幾乎所有其他物種不同,原始人類不能依靠速度、飛行、力量、攀爬樹木、挖掘洞穴或兇猛來躲避捕食者。心理學、人類學和生物學領域的許多理論家都指出,人類及其原始人類祖先之所以能夠生存和繁榮成為物種,僅僅是因為他們生活在合作群體中。鑑於群體生活的重要性,自然選擇偏愛那些不僅尋求他人陪伴,而且行為方式也使他人接受、支援和幫助他們的人。
換句話說,對於人類來說,只有死亡本身才能比恥辱和排斥更快地確保基因的消亡。為了確保我們的祖先始終警惕他們對他人脆弱的依賴,利裡提出,他們進化出一種主觀的心理測量儀,用於持續監測他們波動的“關係價值”,這是一種情感指標,表明自我在其他群體成員眼中的地位。一般來說,一個人的關係價值越高,其繁殖機會和基因適應性就越大。正如今天仍在繼續的那樣,這種假設的“社會計量器”產生了情緒狀態,這些情緒狀態共同轉化為我們通常所說的“自尊”。假設我們的社會計量器沒有損壞或受損,那麼,消極的自尊是一種警告,表明一個人正面臨嚴重的社會(以及因此帶來的基因)排斥風險。
社會計量器假說最重要的貢獻之一是,在進行了十多年的精心設計的實驗以檢驗其中心原則之後,利裡和他的同事幾乎完全駁斥了流行的“無關緊要-別人怎麼說”的觀點,即自尊來自自身。也就是說,如果你傾向於吹噓你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你,那麼你可能只是沒有充分思考過你自尊的來源——或者你真的患有可診斷的人格障礙。當然,在這個領域存在個體差異。例如,“高度自我監控者”是指那些異常關注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人。這些人——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就是其中之一——是非常隨和的變色龍,他們很容易接受主流社會環境的態度和信念(至少在表面上是這樣)。但是,無論我們處於自我監控量表的哪個位置,我們每個人大概都有一種天生的社會計量器,它可以提供持續的情感反饋,並鼓勵我們提高自己的關係價值。
當然,問題在於,我們每個人也容易在偶爾的社交規範上犯錯。如果我們是完美的天使般的標本,我們一開始就不需要社會計量器;相反,社會計量器既是一種先發制人的裝置,用於解除我們自私的慾望並防止我們的關係價值下降,也是一種糾正裝置,促使我們修復已經造成的與聲譽相關的損害。一種快速而有效的損害控制策略是向我們傷害過的人道歉。你可能會驚訝地發現,一個簡單的道歉是多麼有效。事實上,最近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很大程度上,即使道歉明顯不真誠也沒關係——至少對於最初的錯誤行為的目標而言是這樣。在康奈爾大學心理學家簡·裡森和托馬斯·吉洛維奇於2007年在《人際關係與群體過程》雜誌上發表的這篇文章中,毫無戒心的學生在測試期間遇到了一位令人驚訝的討厭的人(表面上是另一位學生,但實際上是參與實驗並按照劇本行事以檢驗研究人員假設的人)。
例如,在一個實驗中,本科生被告知他們正在參與一個線上小組討論,與另外三名學生以及一位實驗者一起,實驗者向他們提出了一系列問題,範圍從政治到適應大學生活。裡森和吉洛維奇寫道,“實驗者告訴參與者,富有成效的討論是開放、誠實和有見地的,並且在討論輕微敏感的話題時,他們應該嘗試發表有助於富有成效的討論的評論。”至少,這是學生們獨自坐在實驗室隔間裡時認為正在發生的事情。實際上,線上只有另外兩個人——實驗者,他也扮演了兩個假參與者的角色(強迫道歉條件下的“施害者”和“強迫者”),以及另一位真正的參與者,他充當了社會冒犯事件的“旁觀者”。這個主要事件計劃在向目標參與者提出第四個問題時發生。
這第四個問題旨在鼓勵參與者簡單地回答“否”。實驗者問目標學生:“您認為美國是否正在盡一切可能為其同性戀公民提供平等權利?是或否?”(四十九名參與者中有七名回答“是”,並被排除在最終分析之外。)在目標學生回答“否”後,實驗者以“施害者”的角色進行了社會冒犯,說:“你應該搬到澳大利亞或加拿大或其他什麼地方——如果你不再像一個忘恩負義的嬰兒一樣,這個討論會更有成效……意識到你很幸運住在這裡,並且不再只關注消極面。”
儘管所有參與者都接觸了這種社會冒犯,無論是作為目標還是觀察者,但他們被隨機分配到三種條件之一。在自發條件下,“施害者”立即寫了一份道歉:“你知道嗎——那太過分了。我很抱歉。”在強迫條件下,實驗者以“強迫者”的身份寫道:“我簡直不敢相信你說了那樣的話。那完全是不必要的。你需要道歉。”然後,“施害者”寫了一份與自發條件下的道歉相同的道歉。最後,對於那些處於不道歉條件的人,討論繼續進行,而“施害者”沒有道歉。對於所有條件,在討論結束之前又提出了三個沒有發生意外的問題,並要求參與者從多個維度評估其他參與者。
這些評分的結果表明,儘管目標“原諒”了自發道歉者和強迫道歉者,但觀察者只原諒了自發道歉者。換句話說,目標發現自發道歉者和強迫道歉者同樣可愛、自私、善良、傲慢、粗魯和富有同情心,而觀察者則對那些僅在被強迫後才道歉的人表示明顯的蔑視。此外,雖然觀察者表示他們不想再與強迫道歉者有任何瓜葛,但目標表示他們不介意再次與這個人合作。觀察者還建議,強迫道歉者因參與這項任務而獲得的報酬應少於自發道歉者,而目標則認為這兩種型別的道歉者都應獲得同等的報酬。為什麼目標和觀察者在原諒強迫施害者方面存在這種差異?裡森和吉洛維奇認為,受冒犯的一方有動機表現得寬容而不是懷恨在心,而觀察者(作為中立的一方)則被期望對他人的意圖保持公正和辨別力。至於不道歉者,正如你可能預料到的那樣,這個人最不受歡迎——目標和觀察者都對這個玩家表達了比對任何一種道歉者都更多的憤怒。
然而,關於即使不真誠的道歉也比不道歉更好的發現,有一個重要的警告,尤其是在從一個人不斷下降的關係價值中恢復寶貴的紅利時。在另一項實驗中,裡森和吉洛維奇發現,當造成傷害的責任不明確時,提供強迫道歉可能會適得其反,觀察者對道歉者的評價不如根本不道歉的人。在另一項實驗中,參與者被告知他們將與其他玩家競爭“溝通技巧”遊戲。每位本科生都與另一位玩家(實際上是實驗者的同夥)背靠背坐著,當另一個人將一套 K’nex 玩具零件組裝在一起時,並指導目標如何以相同的方式將一套相同的零件組裝在一起。目標被指示遵循這些指示,不得提問或發表任何評論。在這場 5 分鐘的遊戲中,每匹配一個零件,這對搭檔就能賺到錢(25 美分)。另一位參與者(觀察者)只是在旁邊觀看這一切的發生,默默地評判。
與之前的實驗一樣,一個看似未經排練的社會冒犯被插入到程式中。在這裡,同夥玩家首先給出不明確的指示,在遊戲中間接聽了他的手機,閒聊了 1.5 分鐘(“什麼?……不?……我不敢相信他那樣做了……真的嗎?”),然後結束通話電話,繼續給目標發出令人困惑的指示。在這種實驗室詭計的背景下,參與者實際上被隨機分配到三種不同的道歉條件之一。在自發條件下,“施害者”轉向目標說:“對不起,我真的把你的事情搞砸了。”在強迫條件下,施害者僅在一位同夥觀察員斥責施害者後才道歉,“那太糟糕了。我不敢相信你接了電話。你完全把他[或她]毀了。你真的需要道歉。”最後,在不道歉的條件下,施害者只是嘆了口氣,開始計算已完成的零件數量。
與之前的實驗一樣,目標同樣原諒了兩位道歉者,但對根本不道歉的玩家表示持續的憤怒。然而,對於沉默的觀察者來說,提供強迫道歉的人比根本不道歉的人受到更嚴厲的評判。裡森和吉洛維奇指出,這一有趣的發現“與法律領域的發現一致,法律領域的發現表明,只有當施害者對傷害的責任明確時,道歉才可能對施害者有利。當責任明確時,道歉會增加原告和被告達成和解的機會。但是,如果責任不明確,道歉可能會給被告帶來損失,因為這相當於承認責任。”作者認為,在本例中,觀察者實際上可能對施害者抱有疑慮。也許電話確實是緊急情況,或者一些觀察者指責參與者無法理解益智遊戲中混亂的指示——直到施害者道歉。
說到最好不說的道歉,我最近可能也說了一兩次。
在本專欄中,由《大眾科學·心靈》雜誌呈現,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心理學家傑西·貝林思考了日常人類行為中一些更晦澀的方面。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為什麼我們用食指而不是拇指指點,或者嬰兒時期接受母乳餵養是否會影響你成年後的性偏好?更仔細地看看最新資料,“心靈觀察”探討了這些以及其他關於人性的古怪問題。註冊RSS 源或在Facebook上加 Dr. Bering 為好友,永遠不會錯過任何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