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態者的問題:恐懼的面孔無法阻止他們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佛羅倫薩午安,我目前在托斯卡納的陽光下——像培根一樣炙烤,我應該補充一下——一群敬畏、腿色蒼白的美國遊客穿著耐克鞋、卡其短褲和 Polo 衫,手持數碼相機,湧向文藝復興時期城市標誌性的聖母百花大教堂。至於我,我正坐在一家價格過高的咖啡館裡,手裡拿著一杯“健怡可樂”;在我面前的廣場上,一匹疲憊的馬車馬低著頭,小心翼翼地檢查著片刻前被一個挑剔的澳大利亞小男孩灑在鵝卵石上的酸橙綠色冰淇淋。如果我更傾向於文學而非科學,我會覺得這些場景令人鼓舞;但丁本人也無法想象比他心愛的佛羅倫薩塞滿了如此奇異的現代人物、鴿子在頭頂呼嘯而過更奇怪的地獄。相反,我正凝視著這個廣場,想知道外面有多少精神病態者在遊蕩,其中最聰明的人往往不為人所知。

引發這種奇怪想法的是我早些時候參觀了佛羅倫薩一個鮮為人知的旅遊景點,名為“連環殺手博物館”。畢竟,一旦人們欣賞完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和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等傑作,在著名的學院美術館和烏菲齊美術館,很容易就會對這座城市中所有的宗教影像感到疲勞。我發現自己站在義大利大師們創作的精美鍍金作品前,喃喃自語著,“又一個耶穌”,“哦,又是瑪麗。” (多麼遺憾,那個時代的這麼多藝術家將他們的才華如此集中在如此少的主題上。)因此,儘管“連環殺手博物館”聳人聽聞,但它確實可以讓人從這些更古老的佛羅倫薩遺址中得到喘息。不幸的是,它內部也像其招牌上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樣俗氣,主要是臭名昭著的精神病態者的蠟像,例如 15 世紀的法國施虐狂吉爾·德·萊斯,一個面帶微笑、油腔滑調的泰德·邦迪倚靠在一輛豪華跑車上,甚至還有約翰·韋恩·蓋西郊區客廳的令人不安的逼真重建——地板下還散落著腐爛的屍體。

我相當羞澀地承認,連環殺手這個主題一直對我有一種黑暗的吸引力。但我知道我並不孤單。有一位與我一樣對連環殺手、精神病態者及其令人不安的同類抱有學術興趣的人,是一位具有諷刺意味的平易近人的喬治城大學年輕心理學家,名叫阿比蓋爾·馬什。去年七月,我在一個非常不同的緯度——在新罕布什爾州的斯誇姆湖,離電影《金色池塘》(1981 年)的拍攝地僅一箭之遙——在達特茅斯贊助的名為“感知他人思想”的活動中遇到了馬什。她向我吐露,她的研究興趣可能與她成長在塔科馬有關,那裡離泰德·邦迪、“綠河殺手”和“華盛頓狙擊手”都不遠。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國家心理健康研究所資助的開創性工作中,馬什和她的同事一直在探索“冷酷無情”的人往往表現出一種非常具體的認知缺陷:即,他們特別不擅長識別、處理和正常反應他人臉上恐懼的表情(“正常”反應是停止攻擊受驚的人或提供幫助)。奇怪的是,他們在這一領域的困難並非由於面部表情方面的問題——他們完全可以很好地解讀他人臉上厭惡、憤怒、快樂等等的表情。相比之下,自閉症患者幾乎對所有情感的面部表情都有困難,這表明,對他們來說,這種普遍的困難與他們廣泛的社會功能障礙有意義地聯絡在一起。相反,只有恐懼的表情才會讓可診斷為反社會的人感到困惑(在較小程度上,還有悲傷)。因此,在七月初斯誇姆湖上一個改建的船庫中,馬什討論了幾項關鍵研究,所有研究都表明,持續存在反社會行為傾向的兒童和成人在恐懼特異性面部處理方面存在缺陷。也就是說,“違反他人權利和福祉或違反重要規範規則的行為。”

首先,馬什指出,動物行為學家長期以來認為,恐懼的表情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中進化出來,是一種“痛苦線索”,表明另一方沒有或減少了傷害威脅。在許多方面,它比悲傷更是一種敏銳的痛苦線索,因為它通常預示著更緊迫的需求。馬什認為,人類恐懼表情的設計故意扭曲人的面部,使其具有特別“幼稚”(嬰兒般)的外觀,這並非偶然。正如嬰兒和幼兒可愛、圓潤的臉龐傳達出完全的無害性,並且傾向於在情感上解除我們對他們的任何敵意或引發照料反應一樣,成年人恐懼的面部表情也具有類似的嬰兒身體特徵,例如睜大的圓眼睛和高高的眉毛。

在 2008 年發表於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的一篇文章 [PDF] 中,馬什和合著者 R. J. R. 布萊爾認為

 

恐懼或悲傷表情等痛苦線索被認為可以透過引發情感反應來穩定健康個體之間的社會互動,從而降低繼續攻擊受害者的可能性。這種情感反應可能包括同情和悔恨。這兩種反應都是透過感知和正確識別恐懼表情等痛苦線索引發的。反社會性與缺乏同情心和悔恨有關……這支援了反社會個體對痛苦線索反應不恰當的結論。

 

馬什講述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慄的軼事,關於她的同事,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家埃西·維丁,她正在與一位精神病態的殺人犯一起完成一項任務,其中一系列帶有不同情感表情的面孔擺放在這位女士面前。當殺人犯看到恐懼面孔的照片時,她撓了撓頭說:“我不知道那種表情叫什麼,但我知道那是人們在我刺傷他們之前看起來的樣子。”

重要的是要強調,這些人對恐懼情感表達的困難是由於核心神經問題,而不是故意的、選擇性地不關注恐懼。具體而言,兒童和成人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fMRI) 研究表明,杏仁核對恐懼面孔的反應存在明顯的“低啟用”——本質上,大腦的這個區域未能做出反應。在最近發表於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的一項研究 [PDF] 中,馬什和她的同事向 36 名 7-10 歲的兒童展示了一系列中性、恐懼和憤怒的面孔,這些面孔被投射到鏡子上,而孩子們則在核磁共振掃描器中。使用各種評估方法,例如“精神病態檢查表”和“反社會過程篩選裝置”,其中 12 名兒童被臨床診斷為具有“冷酷無情”的特徵(反社會)。另有 12 名兒童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ADHD),其餘兒童作為“健康”或正常對照。

為了說明反社會兒童的行為概況,作者為其中一名兒童提供以下案例研究,一名 12 歲男孩,為保護其身份被稱為“馬克”。

 

馬克很受同齡人歡迎;他自信而有魅力,並且是一位有趣的講故事者。然而,他的受歡迎程度與他在家人和同齡人面前表現出的行為形成對比。對於他的父母,他為了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表現出反抗、欺騙或操縱。對於兄弟姐妹和同齡人,他傾向於口頭和肢體恐嚇。他參與肢體衝突、從商店偷竊,並經常縱火。他特別喜歡煙花;最近,他在學校外燃放了幾枚煙花,並將事後景象錄製下來。他的父親說,馬克在做出這些行為後似乎從未感到內疚或後悔,而且他似乎“完全以自我為中心”。

 

正如研究人員對這項研究的預測一樣,反社會兒童——馬克和他的其他 11 名冷酷無情的同伴——的腦部掃描顯示,與中性面孔相比,杏仁核對恐懼面孔影像的啟用明顯減少。相比之下,當 ADHD 兒童和健康對照組看到恐懼面孔時,杏仁核活動激增。

像其他性格特徵一樣,“冷酷無情”的程度因人而異。一個人不必是完全的精神病態者也會具有精神病態者的一些反社會傾向。事實上,在 2007 年Emotion雜誌上發表的一組特別聰明的實驗 [PDF] 中,馬什和她的同事納利尼·安巴迪和梅根·科扎克表明,即使在正常的非臨床人群中,檢測恐懼面孔的能力也與人們在看似無關的任務中的“親社會”行為相關。換句話說,一個人識別恐懼面孔的能力越強(正常準確率徘徊在 70% 左右,通常低於其他情感表情),他們對陌生人就越友善。在這項研究中,對恐懼面孔的識別準確性預測了參與者是否會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向一位有需要的女性捐款。那些能夠更好地區分恐懼面孔和其他情感的人,當他們認為陌生人會了解其他人對他們外貌的評價時(與他們認為影像只是來自目錄的庫存照片時相比),也認為陌生人更有吸引力。

令人信服的恐懼表情也很難偽裝。我讓我的伴侶胡安演示,我敢發誓,他要麼剛剛經歷了自發性高潮,要麼是他拿鐵咖啡裡的牛奶剛剛報復了他。(更可怕的想法是我根本不擅長識別恐懼的面孔。)無論如何,我問馬什是否有人對精神病態者實際產生的恐懼面部表情進行過研究,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與我們其他人相比,精神病態者總體上不太容易感到恐懼,對厭惡事件不敏感,並且具有高度冒險精神。我想知道這些特徵是否會表現在他們的臉上——或者說,未能表現出來。馬什引導我瞭解了德國精神病學家團隊最近的一項工作,他們分析了 25 名精神病態囚犯對積極和厭惡刺激的情感反應。與另一組患有邊緣型人格障礙 (BPD) 的囚犯相比,精神病態者對所有刺激的面部表情都明顯較少(透過皺眉肌的肌電活動減少來衡量),作者認為這反映了明顯的缺乏恐懼。有些人對一些相當令人不快的刺激根本沒有表現出驚嚇反射。

再見。我要起身仔細看看廣場另一邊的一個年輕人——他的臉上表情最奇怪……我不太能看出來……

在本專欄中,由大眾科學思維雜誌提供,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心理學家傑西·貝林思考了一些日常人類行為中較為晦澀的方面。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為什麼我們用食指而不是拇指指點,或者嬰兒時期母乳餵養是否會影響你成年後的性偏好?仔細看看最新資料,正如“貝林思考”所探討的那樣,它探討了關於人性的這些和其他古怪的問題。註冊RSS 訂閱或在 Facebook 上加傑西·貝林博士為好友,永遠不會錯過任何一期。如需檢視 2009 年 9 月 29 日之前發表的文章,請點選此處:早期的“貝林思考”專欄

圖片 ©iStockphoto.com/Cybernesco

編者注 2009 年 9 月 30 日:第二段最初使用短語“宗教破壞偶像主義”代替正確的術語“宗教影像”。我們對這個錯誤感到遺憾。

Jesse Ber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Otago in New Zealand.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Belief Instinct (2011), Why Is the Penis Shaped Like That? (2012) and Perv (2013). To learn more about Jesse's work, visit www.jessebering.com or add him on Facebook (https://#/jesse.bering).

More by Jesse Ber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