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雖然我一直想要這種特殊的人類超能力,但我一直不擅長探測其他男性的性取向。然而,《實驗社會心理學雜誌》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我可能低估了我的“同志雷達”能力。
2008年1月的這項研究調查了人們僅憑面部照片識別男同性戀者的能力。在最初的實驗中,塔夫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尼古拉斯·魯爾和納利尼·安巴迪瀏覽了線上約會網站,並仔細選擇了45張異性戀男性面孔和45張男同性戀男性面孔。所有這些照片都按方向(僅使用正面朝前的面孔)和麵部修改(所有影像均不包含珠寶、眼鏡或面部毛髮)進行匹配。為了控制背景,研究中還將面孔剪下並貼上到白色背景上。然後將這90張面孔隨機展示給90名參與者,他們被要求僅透過按按鈕來判斷目標的“可能性取向”(同性戀或異性戀)。令人驚訝的是,所有參與者(包括男性和女性)在這項“同志雷達”任務中得分均高於偶然水平,正確識別出了男同性戀面孔。更令人驚訝的是,當影像以僅50毫秒的快速速率曝光時,準確率同樣出色,這使得參與者沒有機會有意識地處理照片。
對這些發現的一種簡約解釋是,這些照片的出處——線上約會網站——意味著它們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是刻板印象。換句話說,也許不是目標的面孔本身暗示了他的性取向,而是當他試圖吸引同性或異性成員時,他面部表達自己的方式。或者,也許髮型暗示了性取向。為了避免這些可能的批評,魯爾和安巴迪進行了第二次實驗,控制了諸如自我展示和髮型等無關變數。
在第二項研究中,作者使用了來自社交網站Facebook的影像,而不是線上約會網站。這樣,目標物件就沒有那麼明顯地選擇旨在吸引潛在性伴侶的自拍照。事實上,作者在選擇這項後續研究的目標照片時,採用了相當精細的選擇程式。他們首先搜尋了在Facebook個人資料中表明對其他男性感興趣的男性。然後,他們進行了第二次搜尋,以找到在自己的個人資料中釋出了這些男同性戀照片的其他Facebook使用者。他們對異性戀目標物件採用了相同的標準。“因此,”作者寫道,“透過使用男同性戀和異性戀個體的照片,而這些照片並非他們自己釋出,我們能夠消除自我展示的影響,以及個人廣告照片中可能存在的許多潛在選擇偏差。”
作者再次將這些男性面孔(這次是80張男同性戀和80張異性戀)疊加到白色背景上。然後,他們用Photoshop去掉了參與者的髮型,這次真正只留下臉作為性取向的資訊來源。即使在這些更嚴格的控制下,參與者仍然能夠以高於偶然水平的準確率識別出男同性戀面孔——即使在那些面孔在螢幕上閃爍僅50毫秒的試驗中也是如此。
此外,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發表的一系列控制更為嚴格的實驗中,魯爾和他的同事們重複了他們的發現,即人們能夠準確猜測男性的性取向。這一次,研究人員證明,即使只向感知者展示目標面孔的個別特徵,他們也能夠做到這一點。例如,當僅顯示眼睛區域(“沒有眉毛並裁剪到外眥,以至於甚至看不到‘魚尾紋’”),感知者仍然能夠驚人地準確識別出一個人是同性戀。當僅顯示嘴部區域時,情況也是如此。奇怪的是,大多數參與者低估了他們僅憑這些特徵識別男同性戀面孔的能力。也就是說,人們似乎在不知不覺中磨練和校準了他們的“同志雷達”。
坦率地說,這些發現讓我有點困惑。魯爾和他的合著者提到了一些缺乏說服力的進化原因,即為什麼女性在生物學上適應瞭解哪些男性不值得麻煩,以及男性瞭解誰不是真正的性競爭者。但他們也承認,從這些發現中不可能知道究竟是哪些面部特徵暴露了同性戀。“未來的研究,”作者寫道,“可能希望研究這些特徵的哪些方面導致了準確的判斷,它們的起源可能是什麼,以及我們如何獲得檢測它們的能力。”
我對魯爾的發現非常好奇,以至於我在Urban Dictionary(一個流行的網站,提供日常(通常是粗俗的)說法的非正式、使用者貢獻的定義)中查找了“gay face”(同性戀臉)。我喜歡Urban Dictionary,因為它捕捉了人們對單詞和短語的理解和使用,而與它們的實際含義無關;因此,它既是衡量人類心理的尺度,也是俚語的彙編。關於“gay face”有幾種定義,包括這個貶義的極品
“一個男人,通常是同性戀,具有明顯的柔弱面部結構,並具有一些非常具體的特徵;下頜輪廓強壯[原文如此],但缺乏突出感,眼睛之間的空間讓人想起唐氏綜合徵患者[原文如此],以及傾斜的長額頭。”
現在,這個定義相當愚蠢和聳人聽聞——甚至在政治上令人懷疑——而且肯定沒有科學證據支援關於男同性戀面孔的“蒙古人種”特徵的說法。但或許Urban Dictionary中關於“gay face”的另一個定義中包含一些真理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男同性戀者在任何面部特徵的大小和形狀上都與異性戀男性沒有區別。相反,隨著時間的推移,某些表情的使用會根深蒂固於面部肌肉組織中。由於女性化的男同性戀者使用與女性相似的面部表情,因此他們在面部形成了女性衰老和肌肉收縮模式。例如,“gay face”包括嘴唇緊閉造成的嘴部周圍緊繃感,這是一種男同性戀者和女性常見的面部表情——但異性戀男性則不然。此外,男同性戀者更富於情感表達,導致整個面部普遍“緊繃”和肌肉啟用。“Gay face”包括一種既驚訝又帶有掠奪性的眼神表情。男同性戀者的眉毛通常比異性戀男性拱得更高,並且眉毛修剪過。皮膚通常看起來有點曬黑和/或皮革質感,尤其是在年長的男同性戀者中。女同性戀者也有一種“gay face”版本,它模仿了異性戀男性的面部肌肉使用模式。與異性戀女性相比,她們表現出情感表達不足、眉毛放鬆、眼睛放鬆以及嘴部和臉頰肌肉不那麼緊繃。皮膚通常蒼白且有斑點。”
再次,有點貶義——但這並不意味著其中沒有一些邏輯。一方面,“肌肉啟用假說”對我來說似乎足夠合理。但另一方面,請記住,魯爾和他的合著者在他們的刺激照片中很大程度上控制了這些膚淺的洩露資訊。例如,在第二個實驗中,當向參與者展示沒有眉毛並裁剪到外眥的眼睛區域時,他們仍然可以找出“gay face”。而且我不完全確定如何塑造——更不用說在科學上操作化——“驚訝和掠奪性”的眼神表情。我想如果我嘗試那樣做,我會頭痛。
此外,與這種城市定義相反,男同性戀和異性戀面孔之間可能確實存在細微但目前尚不清楚的差異。(例如,我的博士生之一大衛·哈登-沃裡克隨意猜測,男同性戀者的虹膜可能比異性戀男性更銳利、更清晰。)如果是這樣,這將增加越來越多的性取向生理和生物學標誌物。就在幾年前,研究人員發現,與異性戀男性不同,男同性戀者的頭髮漩渦圖案往往以逆時針方向執行。這些差異可能逃避有意識的檢測,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在人們的社會意識中留下印記。
我們目前所知道的是,我們的面部(特別是我們的眼睛和嘴巴)中存在一些固有的東西,會暴露我們“隱藏的”性取向。
在《大眾科學Mind》雜誌推出的這個新專欄中,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心理學家傑西·貝林思考了日常人類行為中一些更晦澀的方面。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為什麼我們用食指而不是拇指指點,或者嬰兒時期接受母乳餵養是否會影響成年後的性偏好?仔細檢視最新資料,“Bering in Mind”將探討這些以及其他關於人性的古怪問題。註冊RSS feed或在Facebook上加Dr. Bering為好友,永遠不會錯過任何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