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有這樣一個人——一位非常有名的人,某種意義上的傳奇人物——我非常有幸在過去幾年裡在各種場合和活動中見過他。(別在意他的名聲。為了保護我的職業生涯,他將保持匿名。)我應該說,我們的交流一直很愉快——實際上是無關緊要的,沒有任何實質內容。現在,作為一名仰慕他的下屬,我非常尊敬這個人。考慮到他對我們共同學科的巨大和持久的貢獻,我懷疑我也可能對他有輕微的嫉妒。但是我們第一次互動,僅僅持續了幾秒鐘,就給我留下了相當負面的、發自內心的印象。
多年來,我一直試圖擺脫這種根深蒂固的、令人噁心的、面色發青的感覺,每當提到他的名字,或含糊地提及他無處不在的理論或思想時,這種感覺就會伴隨而來。然而,這一切都無濟於事。十多年前在某個平庸的學術會議上,他的那個肢體,是我不幸握在手中的最令人厭惡的東西。而且我還要趕緊補充說,我握過很多令人不快的東西。但他的握力非常軟弱無力——我想象,就像剛死的海豚塌陷的背鰭一樣。他的手和指甲異常地修剪整齊和柔軟,暴露出一種美容方面的興趣,我更會將這種興趣與藝伎聯絡起來,而不是與他這個年齡和地位的男人聯絡起來。而且他的手是溫暖的;有點太暖了,就像在微波爐里加熱過的魷魚,或者生病嬰兒發燒的腳。總而言之,那個東西在我自己渴望的、緊握的、門徒般的手中的全部感覺,從未離開過我。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確實意識到我有點神經質,其他人可能不會像我一樣重視像敷衍的握手這樣愚蠢的事情。但是,事實證明,有力的握手的重要性不僅僅是職業日博覽會和父親的建議。心理科學家發現,你的握手的性質——例如,你是伸出纖細、無力的手,還是緊握而有力的手,你是保持眼神交流還是盯著對方的腳,你是過早抽回手還是不舒服地握住很長時間,等等——都說明了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根據這位著名學者無力的握手,他不是我想在閱讀他的重要書籍和文章之外進一步瞭解的人。
不過,在深入探討握手的科學之前,這種奇怪的問候儀式是如何出現的呢?在這種儀式中,我們用敏感的、裸露的雙手掌互相接觸——通常是與我們平時不想戴乳膠手套接觸的人——同時我們在空中迅速地上下移動雙手,努力保持同步?儘管它可能不是完全普遍的,但為什麼它會在如此廣泛的文化中被發現呢?在歐洲,關於握手的描述最早出現在荷馬的著作中。文化人類學家也報告說,在非洲、美洲原住民、瓜地馬拉和中亞等許多地方,握手的出現與歐洲的影響無關。
在他1971年出版的經典著作《愛與恨:行為模式的自然史》(Love and Hate: The Natural History of Behavior Patterns)(Aldine de Gruyter出版社)中,來自維也納的著名人類行為學家伊雷納烏斯·艾布林-艾貝斯費爾特(Irenäus Eibl-Eibesfeldt,他的姓氏發音有點像“eyeball-I-best-felt”)提供了一些關於人類問候儀式的共同特徵的說明性事實,從而揭示了握手儀式的起源。他指出,在黑猩猩中,佔優勢地位的猿類有時會向受困的下屬伸出張開的手,作為一種安撫姿勢;在一些黑猩猩社群中,個體會在互相梳理毛髮時,將雙手在頭頂上方緊握。相比之下,在人類中,通常是下屬發起握手,特別是對他們希望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 dominant 人。
人類陌生人之間正式問候儀式的一個共同特徵——無論涉及哪些身體部位——是雙方之間脆弱性的表達性展示。對於歐洲的男性,但不是女性,在與另一位男性握手之前不先脫下手套被認為是違反禮儀的行為,艾布林-艾貝斯費爾特聲稱,這種行為模式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當時手套是由鋼鐵製成的,為戰士提供保護。其他文化問候儀式也類似地包含了無助感的展示。在也許是順從性奉獻的終極展示中——我認為我們應該考慮自己採納的一種——在一些巴布亞部落中,習慣上透過觸控對方陰莖的尖端來問候。
但是,男性之間的人類問候儀式還有另一個共同特徵,其中包含明顯的攻擊性因素。根據艾布林-艾貝斯費爾特的說法,在愛斯基摩中部部落中,適當的禮儀要求陌生人接近一個已確立的群體成員,同時轉過他裸露的臉頰,讓後者扇耳光。然後輪到群體成員將自己的臉頰轉向陌生人,以便扇耳光,如此反覆,暴力程度不斷增加,直到其中一人倒在地上。“[扇耳光]決鬥的目的,”艾布林-艾貝斯費爾特寫道,“是讓陌生人證明他值得被接受。”一旦他通過了考驗,他甚至可以娶他自己的愛斯基摩妻子。
與這種男子氣概的規範相比,西方的問候儀式簡直是賣弄風情的,但是,儘管我們在相互評價時不會互相扇耳光,但即使是彬彬有禮的男人之間的握手也可能變得有點好鬥。我那位軟弱無力的科學家同事可能沒有什麼要證明的,但許多男人的“虎鉗式握手”是他們身體力量的透明展示,這是對另一方不那麼微妙的提醒,即儘管現在關係友好,但明智之舉是保持這種狀態。
不過,作為一條黃金法則,好的握手——無論如何,它不會讓我們覺得太奇怪,或者讓我們在十年後還在思考它——就像金髮姑娘最喜歡的床一樣:不太軟,不太硬,恰到好處。然而,儘管我們可能努力改變我們標誌性的風格,但可能我們對最容易自然而然地做出的握手型別幾乎沒有什麼控制權。在艾米·範德比爾特的《完整禮儀手冊》(Amy Vanderbilt’s Complete Book of Etiquette,1957年;Doubleday出版社)中,作者寫道
握手就像我們走路的方式一樣,是性格的一部分,儘管如果有人提醒我們,我們可能會修改和改進糟糕的握手,但它通常仍然會像我們一樣,自信或膽怯,熱情或冷淡。
來自《天才小麻煩》(Leave it to Beaver)時代的禮儀手冊並不是關於人類行為的科學知識的權威來源。但事實上,最近的一些研究實際上發現,握手特徵與潛在的性格維度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而性格維度當然是我們基本上無法控制的特質。在阿拉巴馬大學心理學家威廉·卓別林及其同事的一項研究中,該研究發表在《人格過程與個體差異》(Personality Processe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雜誌上,一組實驗人員接受了握手評估藝術的培訓,然後評估了112名男女本科生的握手。評估參與者握手的培訓方案相當嚴格,或者說,儘可能嚴格
[實驗人員]的手從腰部伸直伸出,手掌向左,拇指抬起45度角。在與個人的手接觸後,[實驗人員]將他們的手合攏在對方的手上,但等待對方發起握力的強度和上下搖動。此外,評分員被指示只有當參與者開始放鬆他或她的握力或以其他方式表現出希望結束握手的跡象時才鬆開握力。
這實際上是一項巧妙的小研究。學生們被告知他們來到實驗室只是為了完成一系列性格測試——他們完全不知道他們在這些性格測試中的得分實際上與他們的握手質量相關(在研究前後天真地與實驗人員握手)。來自受過訓練的男女實驗人員的握手綜合測量是在一組八個因素上收集的,包括乾燥度、溫度、紋理、力量、活力、握力的完整性、持續時間和眼神交流。
正如您可能預料的那樣,握手有力的男性——那些握力更完整、更強壯、更有活力、持續時間更長、並且包含更多眼神交流的男性——也比在這些握手維度上得分較低的男性更外向、更樂於接受新事物、神經質程度更低。在這些握手維度上得分較高的女性更自由、更有智慧、更樂於接受新體驗;與握手方式更典型的女性相比,她們給評分員留下了更好的整體印象(也就是說,她們更討人喜歡)。
卓別林和他的合著者指出,女性有力握手的重要性這一特殊發現似乎與其他表明自信和高度自信的女性會受到兩性負面評價的發現背道而馳。“有力的握手可以為女性提供一種有效的初步自我推銷形式,這種形式不會帶來與其他不太微妙的自信自我推銷形式相關的代價。”換句話說,即使女性的握手有點像典型的男性握手,她也不太可能因為握手而被貼上“潑婦”的標籤。(也許是假小子,但不是潑婦。)
對於參加求職面試的女性來說,這可能是一個非常有策略性的資訊,這是另一組科學家在幾年後調查的內容。在2008年出版的《應用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上,愛荷華大學研究員格雷格·斯圖爾特和他的同事著手檢驗一個古老的智慧,即有力的握手在求職面試中實際上很重要。在這項研究中,98名參加“職業準備課程”的本科生與當地組織和公司的人力資源專業人士一起參加了模擬求職面試。但這只是半模擬,因為學生們也被告知,偶爾,那些表現特別出色的人會被這些潛在的僱主提供真正的工作,因此他們應該認真對待面試(例如,穿著得體,並事先研究公司)。
就像卓別林及其同事早期的研究一樣,目前的研究包括一組獨立的握手評估員——不是面試官,而是經過培訓的實驗人員,他們迎接參與者並將他們帶到潛在的僱主那裡。歡迎參與者進入實驗室並道別的研究人員發現,“求職者”與他們握手的每個人都進行了始終如一且可靠的握手。(面試官也與候選人握手,但面試官不知道這項研究實際上是關於握手的。)因此,參與者很可能給面試官留下了相同的手工印象。與之前的研究一樣,女性的握手往往比男性更軟弱無力。但是——在排除了身體吸引力和著裝等其他解釋之後——這個因素並沒有影響她們獲得工作機會的可能性,因為女性透過其他有利的社交技能來彌補她們軟弱無力的握手所帶來的不利影響,例如與面試官進行比男性更好的眼神交流。
然而——這裡是重要的部分——那些透過給出非常有力的握手來打破性別規範的女性,在獲得工作機會方面比給出同樣有力握手的男性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作者認為,這是因為突顯效應:潛在的僱主期望女性(而不是男性)給出軟弱無力的握手,因此那些不軟弱無力握手的人會脫穎而出,併產生持久的影響。
說到握手,我今天早上要去一個會議上握手了。這些天真的人們 little do know 我會如何因為他們令人厭惡的、類似昏迷的握手而評判他們。哦,放鬆點,我只是在開玩笑……有點吧。
在本專欄中,由《大眾科學·思維》雜誌提供,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心理學家傑西·貝林思考了日常人類行為中一些更晦澀的方面。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為什麼我們用食指而不是拇指指點,或者嬰兒時期是否進行母乳餵養會影響成年後的性偏好?仔細看看最新資料,“思維中的貝林”欄目探討了這些以及其他關於人性的古怪問題。註冊RSS feed 或在Facebook上加傑西·貝林博士為好友,永遠不會錯過任何一期。對於2009年9月29日之前發表的文章,請點選此處:更早期的“思維中的貝林”專欄。
圖片 ©iStockphoto.com/syko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