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於《大眾科學》的前部落格網路,反映了作者的觀點,不一定反映《大眾科學》的觀點
偶爾,在為這個專欄準備文章時,我會偶然發現一顆古老而閃耀的實證研究寶石,它要麼埋藏在晦澀的圖書館書架的塵埃中,要麼淹沒在一些線上學術檔案浩瀚的電子泥潭中。這些研究包含珍貴的、早已被遺忘的資料或想法,這些資料或想法因其超前性,現在在現代科學的陽光下閃耀,並具有革命性地改變我們思維或撼動停滯不前的正規化的非凡前景。但更多時候,我遇到像我即將描述的這樣的舊研究——與其說是一顆新近照亮學科的璀璨鑽石,不如說是一小塊楔入其基礎的灰色瀝青。沒有人注意到它,而且很可能是有充分理由的。
話雖如此,這些研究也可能相當有趣。退一步講,已故的喬·摩爾在 20 世紀 30 年代對“大學教授的惱人習慣”的研究恰恰表明,美國大學校園的社會風氣在過去七十四年中可能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摩爾受僱於範德比爾特的喬治·皮博迪師範學院,位於田納西州納什維爾,作為該領域的研究人員,他想了解學生對教授的看法如何影響大學課堂的學習動態。讓我澄清一下。他想知道學生們能夠忽略哪些“古怪”或“怪癖”的行為特徵和習慣,以及哪些真正讓他們惱火。因此,摩爾推斷,“如果大學教授能夠更加意識到自己的一些最惱人的習慣,他們或許可以改進教學。” 請記住,那是 20 世紀 30 年代的中美洲,因此摩爾主要研究的是男教授。但值得讚揚的是,他確實區分了“女生”認為最惱人的特質與他在研究的大學中“男生”認為最難以忍受的特質。
正如當時常見的做法,這項過時的研究方法非常簡單。在一系列發表在《異常與社會心理學雜誌》(1935 年和 1937 年)的相關文章中,摩爾指示一組 300 多名在北卡羅來納州、田納西州、阿拉巴馬州和愛達荷州大學學習社會科學的學生在課堂上記日記,記錄下他們遇到的任何和所有關於教授的惱人之處。“要批判但要公正,”摩爾建議道。在接下來的幾周課堂上,學生們認真地記錄了教授們的俏皮話、缺點、動作、侮辱、衛生、色彩搭配以及其他任何讓他們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一個重要的警告是,具體的教授永遠不會知道說了什麼,因此學生們大概可以自由地發洩他們的挫敗感,而不必擔心教授的報復。摩爾並非天真。他知道惱人之處,就像美一樣,是情人眼裡出西施。“應該在一開始就說明,”他寫道,“對於惱人之處,無法給出明確的定義。”(如果他認識我的一些同事,他可能會有不同的感受。)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儘管如此,為了讓學生們對他所尋找的東西有所瞭解,摩爾首先列舉了一些惱人之處、舉止和習慣的例子,例如“歪著頭”、“不看課堂”、“奇特的服裝風格”、“指甲髒汙”和“雙手插在口袋裡”。這讓學生們開始做出判斷,但他們很快發現摩爾的清單需要補充——實際上,需要大量補充。在摩爾最初的 25 個專案清單中,又增加了大約 63 個專案。最終樣本包括大約 200 名教授,並且資料中似乎確實出現了一些明顯的模式。在學生們認為“非常惱人”的習慣中,最常被列出的包括漫無邊際地講話、“嘲弄”學生、停頓時間過長以及使用口頭禪。我不確定這些特定的口頭禪在今天的大學課堂上會如何,但在摩爾的研究中,一些更令人討厭的口頭禪顯然包括“沒錯吧,夥計?;”“歸根結底;”“有趣的是;”“像老騾子一樣”(我只能猜測這是指什麼);“如果可以的話,先生們;”“是的,先生!是的,先生!” 也許我個人最喜歡的,“那是椰子的精華。”
有些教授甚至會撓頭、清嗓子、表現得過於正式、揉搓下巴、皺眉、使用俚語、打手勢或停頓時間過長。有些人甚至不體面到穿著不熨燙的衣服,並且微笑過多。男女學生都認為教授們漫無邊際地講話是難以忍受的,但女性通常更反感不注重外表,並且比男性更不喜歡諷刺的教授,而男性則被口齒不清、說話慢吞吞、手插在口袋裡太頻繁的教授搞得心神不寧。有些惱人的習慣很難歸入摩爾的某個類別。例如,一位學生對老師的聲音鼻音太重感到不安,另一位學生不喜歡她的老師站立表演的曲目有限:“他會說三個笑話,而且每節課都講。” 不清楚這是否是同一位“更關注某一性別而非另一性別”的教授。(也不清楚是哪個性別——儘管我們大概可以猜到。)
現在,我已經好幾年沒有教本科生了,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曾經瀏覽我在 RateMyProfessors.com 上的阿肯色大學個人資料始終是治療過度膨脹的自我的良藥。當我換機構時,該列表被刪除了,但我認為“冷淡”這個詞不止一次用來形容我,而且顯然我太經常“使用你必須在字典裡查的單詞”。如果我說 2006 年為期兩週的 Slimfast 飲食僅僅是巧合,恰好與一位學生善意地指出我在一個學期裡體重增加了一些有關,那我就是在撒謊。
在許多方面,教學對於大學教授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問題。大多數積極從事研究的教授並沒有接受過教師培訓,而是透過他們在實驗室安靜的伊甸園中取得的成就而走上了講臺。正因為如此,對於性格內向的人來說,幾乎存在著一種自相矛盾的選擇偏見,使他們成為教授。這在原則上聽起來不錯,但是當你第一次發現自己被早上九點鐘兩百雙昏昏欲睡的新生眼睛(這些眼睛期望看到既有趣又富有啟發性的表演)的咖啡因驅動的大燈照耀時,這往往是惱人行為在原本害羞的性格中“呈現”出來的完美氣候。當然,有些教授完全沒有意識到,他們的惱人之處並不完全對氣候敏感;有些人甚至變得更糟。但大多數人都在邊做邊學,神經質的抽搐最終會消退。
也許我們所有的教授都可以從摩爾的舊發現中學到一兩件事。我實際上同意摩爾的觀點,即:“大學教授是所有職業中最為獨立和最少受到監督的群體之一,這一事實可以解釋為什麼缺乏或未能有效進行批判性自我分析。” 在我看來,這歸結為平均律:微笑,但不要微笑過度;放慢你的講課速度,但不要太慢;不要太正式,但也不要試圖過於隨意;不要只是站在那裡,但也不要像瘋子一樣打手勢。看在上帝的份上,偶爾清潔一下你的指甲,熨燙一下你的衣服。如果這有助於學生學習,那麼為了一個更有教養的社會,付出一點代價是值得的。
另一方面,只要教學本身是好的,也許學生們應該對教授們古怪的習慣稍微寬容一些。就我個人而言,我喜歡一位 1937 年學生的相當放蕩不羈的哲學。她只是寫信給摩爾:“我認為讓我的老師養成各種習慣和表達方式更有趣。這通常會使他們的講座更有趣,而且他們在課堂上看起來也更有趣。” 如果這位學生今天還活著,她應該有九十二歲了。我只能希望她的人生觀從未改變——也許甚至帶領她走上了一些有趣的地方。如果這個世界有任何公正可言,那麼當年抱怨“有些教授的衣服口袋磨破並破爛地掛在他們的外套邊緣下方”的她十七歲的同齡人,現在正在舒適的養老院裡幸福地生活著,照顧著她最終愛上的邋遢丈夫的衣服。
至於喬·摩爾,我儘可能地追蹤了他的出版軌跡。幾年後,他甚至挖掘出了更多關於高中教師的惱人習慣的內幕。在某個時候,他甚至開始研究當時可獲得的關於精神感應的證據,並得出結論:“在‘心靈感應’研究的現階段,採取不可知論的立場,即‘我不知道’的態度,似乎是合乎邏輯的。” 然後還有 1942 年在《兒童發展》雜誌上發表的相當可疑的研究,比較了白人和黑人學齡前兒童的詞彙量和手眼協調能力。(白人在前者方面得分較高,黑人兒童在後者方面得分較高。)在那之後,摩爾消失在學術時間的神秘晦澀之中,讓我們都感到有些惱火。
本專欄由大眾科學心理雜誌提供,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研究心理學家傑西·貝林思考日常人類行為中一些更晦澀的方面。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打哈欠會傳染,為什麼我們用食指而不是拇指指點,或者嬰兒時期母乳餵養是否會影響你成年後的性偏好?更仔細地瞭解最新資料,因為“貝林在思考”解決了這些以及其他關於人性的古怪問題。註冊RSS 訂閱或在 Facebook 上加貝林博士為好友,永遠不會錯過任何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