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缺陷研究對鄰苯二甲酸鹽的擔憂提出質疑

尿道下裂在美國的發生率似乎沒有上升,這讓人懷疑鄰苯二甲酸鹽和其他內分泌干擾物是否會導致人類的生殖異常

尿道下裂是男嬰中最常見的出生缺陷之一,但它在美國的發生率似乎並沒有增加,這讓人懷疑男嬰是否會受到鄰苯二甲酸鹽和其他被認為會引發生殖異常的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的危害。

研究人員報告稱,1992年至2005年期間,紐約州的尿道下裂發生率保持不變。早前的一項研究也發現,1984年至1997年期間,加利福尼亞州男嬰的發生率沒有增加。

尿道下裂是一種尿道開口位於陰莖下方而非頂端的疾病,大約每250名男嬰中就有一例發生。通常需要手術治療,否則可能會導致不育。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以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些環境科學家根據對實驗動物的研究,懷疑暴露於阻斷睪酮的化學物質可能是導致出生缺陷的部分原因。
在對實驗鼠的測試中,被稱為鄰苯二甲酸鹽的化學物質(廣泛用於塑膠個人護理產品中)會導致多種生殖異常,科學家們將其稱為“睪丸發育不全綜合徵”或“鄰苯二甲酸鹽綜合徵”。其中包括尿道下裂、睪丸未降、精子數量減少和睪丸癌。

在新的研究中,紐約長老會醫院的泌尿科醫生表示,由於尿道下裂的發生率穩定,這讓人懷疑人類男孩是否會受到鄰苯二甲酸鹽或其他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的危害。

研究人員在《泌尿學》雜誌上報告說,“這些資料表明,在動物模型中描述的睪丸發育不全綜合徵可能在人類中並不明顯。”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是該醫院男性生殖中心主任、哥倫比亞大學臨床泌尿學教授哈里·菲施博士。

但其他專家表示,這項研究並不能否定這一理論。

“證據似乎表明,近年來尿道下裂的發生率並沒有大幅增加,這確實削弱了環境中的新型內分泌干擾物導致尿道下裂的觀點,”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流行病學家金·哈雷說,她研究環境暴露與人類健康,但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儘管如此,她補充說,這並不能排除鄰苯二甲酸鹽或其他化學物質在導致缺陷中的作用。觀察出生缺陷發生率隨時間的變化並不是檢驗環境聯絡的充分方法。

“假設,如果過去我們接觸過某種與尿道下裂有關的東西呢?如果其他暴露在減少的同時,鄰苯二甲酸鹽在增加,那麼可能會抵消這種影響,並使發生率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穩定,”哈雷說。“這就是為什麼像這樣的研究只能基於時間趨勢進行假設,而不能在化學物質和疾病之間建立一一對應的聯絡。”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鄰苯二甲酸鹽和其他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的環境和職業流行病學教授拉斯·豪澤對此表示贊同。“尿道下裂是否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有很多原因。其他風險因素也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他說。

尿道下裂的原因尚不清楚,但醫學專家懷疑子宮中的某些東西會擾亂調節男性激素的基因。包括母親年齡在內的多種因素可能是罪魁禍首。紐約的研究發現,35歲或以上母親所生的男孩更容易患尿道下裂。

儘管尿道下裂現在可能沒有增加,但此前的幾份報告指出,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發生率翻了一番。

在幾乎所有接受測試的人的尿液中都發現了許多鄰苯二甲酸鹽的痕跡。在德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在過去的20年中,某些化合物在人體內的含量有所增加,而另一些則有所減少,並且不同地區的暴露程度差異很大。一些人超過了美國環境保護署或歐洲食品安全域性認為安全的每日水平。

但是,這些化學物質是否會損害人類,尤其是男孩,在過去幾年中已變得頗具爭議。

化學工業界的代表指出,這項關於尿道下裂的研究證明,鄰苯二甲酸鹽(約50年來一直用作乙烯基的增塑劑)不會導致男性生殖異常。此外,雖然一些研究發現男性的精子數量大幅下降,但另一些研究報告稱沒有下降,這也讓人懷疑內分泌干擾物對人類的影響。

但豪澤表示,這項關於尿道下裂的研究並不能否定睪丸發育不全理論,因為沒有收集到關於男孩暴露於鄰苯二甲酸鹽或其他化學物質的資料。
豪澤和哈雷說,研究人員需要收集大量孕婦的暴露資訊,然後看看高度暴露的男孩中尿道下裂的發生率是否與低暴露的男孩不同。

他們說,這些發現對於探索尿道下裂隨時間變化的趨勢很有用,但不能用於探索潛在的原因。

“應避免過度解讀,尤其是在試圖用它們來證明負面結果時,”豪澤說。

除了動物研究外,其他研究也將鄰苯二甲酸鹽與生殖影響聯絡起來。
豪澤和他的同事在2006年報告說,體內一種常見鄰苯二甲酸鹽含量較高的男性,精子濃度和質量較低。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對176名男嬰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暴露於較高鄰苯二甲酸鹽含量的嬰兒的肛殖指數(會陰長度)較短,這是激素女性化的跡象。

本文最初刊登於環境健康新聞,環境健康科學出版的新聞來源,一家非營利性媒體公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