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模仿被認為是最高階的奉承——即使模仿者和被模仿者都不知道這種模仿行為。現在,一項對捲尾猴的研究的新證據表明,成為一個無知的模仿者(或者在這種情況下是模仿捲尾猴)可能具有進化上的好處。
美國國立兒童健康與人類發展研究所的比較行為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安妮卡·波克納說:“我們早就知道我們人類會一直互相模仿,無意且無意識地模仿。當人們開始使用相同的詞語或相同的肢體語言時,這似乎有助於社互動動。被模仿的人說他們更喜歡另一個人。這建立了融洽的關係和同理心。” 該研究線上發表在今天的《科學》雜誌上。
波克納和她的同事們有興趣看看這種情況是否也適用於非人類靈長類動物。波克納說:“如果這種現象存在進化的途徑,那麼它很可能與猴子共享。”她補充說,科學家們已經觀察到野生捲尾猴群同步它們的行為——一起進食、防禦和旅行。
為了測試猴子是否會透過親和力來回應模仿,研究人員進行了一系列實驗——首先,使用裝滿食物的威浮球。想法是看看猴子拿到球后會做什麼,然後模仿這種行為,觀察靈長類動物對模仿的反應。然而,讓猴子模仿另一隻猴子對裝滿食物的威浮球的反應是很困難的,因此研究人員改為自己進行模仿,然後等待觀察猴子的反應。
當研究人員給捲尾猴塑膠球時,它們會做以下三件事之一。波克納說:“它們要麼試圖直接咬球,要麼戳球上的洞,要麼只是在地板上敲打它,看看有沒有東西掉出來。”一個人映象了猴子的行為,而另一個人則進行了其他兩種球操作中的一種。然後,研究人員觀察了猴子在看誰:通常情況下,它們會看模仿者。
當然,看著可能意味著很多事情,波克納指出。“它們可能是好奇或以某種方式被吸引,或者也許人類的舉動對他來說有點奇怪,”她說。“所以我們試圖找出,看著是否真的意味著它們會表現出更多的親和力。”
一個線索是,在球賽結束後,猴子是否選擇花更多的時間在人類模仿者身邊,而不是非模仿者身邊。“而這正是我們發現的,”波克納說。
研究人員還與捲尾猴進行了第二次、更具互動性的遊戲。在重複威浮球實驗後,一隻猴子被給予一個代幣,它可以從模仿或非模仿研究人員那裡換取食物。波克納解釋說:“從猴子的角度來看,去哪裡都應該無關緊要;它會得到相同的東西。”“但是猴子始終選擇模仿者。”
看起來,模仿使人類在捲尾猴眼中更具吸引力。“而猴子喜歡和它們喜歡的人在一起,”波克納說。她的團隊正在繼續工作,以確認猴子與猴子之間的互動是否也存在這種行為。但是,到目前為止,證據表明,微妙模仿的進化適應可能會促進社會群體的形成——建立合作、減少衝突並幫助每個個體的生存。
波克納說,這些結果可能會開闢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過去,我們將模仿視為‘模仿者學到了什麼?’但模型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視了,”她說。“事實證明,模仿不僅有利於學習新事物,而且對整個群體或整個物種都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