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回應“嬰兒如何思考”及其他文章

致編輯的信,來自2010年7月刊的大眾科學

骯髒的混合動力車
邁克爾·莫耶的文章“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骯髒真相”未能準確和完整地呈現插電式和全電動汽車的環境效益。文章引用的“區域”會受到顯著的當地差異的影響,特別是對於那些增加使用這些車輛可能成為當地規劃者目標的社群。例如,弗吉尼亞州與東南部其他地區歸為一類,但其實際電力生產概況更接近中大西洋地區。由於該州超過一百萬的人口居住在首都華盛頓特區30英里範圍內,增加使用全電動汽車將減少電力的排放,而不是增加。但即使是插電式混合動力車也可能降低當地的臭氧水平,而自《清潔空氣法》透過以來,臭氧水平一直是該法案最難以實現的目標之一。

全電動汽車也不使用石油或冷卻劑。根據型號的不同,它們也可能不使用剎車油。所有這些都將帶來額外的當地和國家環境效益。
R. Steven Brown 執行董事 州環境委員會 華盛頓特區

關於插電式汽車,是否還有第二個“骯髒的真相”?隨著轉向電動馬達,現在透過“加油站電網”輸送的能源將改為透過電力電網輸送。這種轉變所需的容量增加不會是廉價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還需要考慮災難準備和恢復。在颶風來臨之前,電網必須足夠大,以應對人們在預期停電時為汽車充電而產生的浪湧。此外,由於高速公路在災難中通常比電力線路受損更小,如果加油站有發電機為其泵供電,它們可以相對較快地重新開放。插電式汽車在電力電網恢復之前無法加油。轉向電動汽車意味著將我們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而不是依賴兩個基本上獨立的電網。

儘管插電式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很可能是更綠色未來的組成部分,但我懷疑減少駕駛——控制郊區擴張和推廣公共交通——將是控制交通碳排放的關鍵。
Stephen J. Schnably 珊瑚閣斯,佛羅里達州

機器之戰
P. W. Singer 的“機器之戰”讓我想起了 1967 年的星際迷航劇集“末日之戰”。在這一集中,企業號遇到了兩個交戰的星球,儘管沒有死亡、殘害、破壞、火災等等的跡象。結果證明,這兩個星球一直在透過計算機進行戰爭。計算機指定某些區域為“命中”,但環境沒有受到實際損害。“命中”區域的人們必須向“解體中心”報告進行自願自殺。

柯克艦長的解決方案是炸燬其中一個星球上的戰爭計算機,因為他說,“死亡、破壞、疾病、恐怖。這就是戰爭的全部意義……這就是使其成為應該避免的事情的原因。你們使它變得乾淨利落且無痛苦。如此乾淨利落且無痛苦,你們沒有理由停止它……我已經把戰爭的恐怖還給了你們……你們手上有一場真正的戰爭。你們可以用真正的武器發動戰爭,或者你們可以考慮另一種選擇……締造和平。”

儘管 Singer 的文章沒有走得那麼遠,但從機器人戰爭到計算機戰爭似乎並非不合理的步驟。一位星際迷航劇集評論員引用了羅伯特·E·李將軍的話:“戰爭如此可怕是件好事,否則我們就會變得過於喜歡它。”我不喜歡戰爭。但願機器人能夠談判和平。
Lila Porterfield 克拉克斯維爾,佐治亞州

核對峙
在勞倫斯·M·克勞斯的“沒有國家是孤島”[臨界質量] 中,他描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假定的核戰爭可能造成的災難性影響。在 1990 年代後期緊張局勢升級後,兩國設立了“熱線”和各種旨在避免災難的對話。儘管彼此之間存在許多敵意,但印度和巴基斯坦都不否認對方原則上和先驗的存在權。

然而,許多人沒有意識到以色列和伊朗之間現在迫在眉睫的更大威脅。據信以色列擁有數百枚核彈頭,具有二次打擊能力。此外,它面臨著來自伊朗和其他極端主義實體的明確的生存威脅,這些實體正越來越接近核能力。在所有民族中,只有以色列人民在近代史上遭受過滅絕企圖,並認為自己正受到新的威脅。在衝突中,如果一方斷然拒絕承認另一方的存在權,那麼在兩個敵人之間建立對話或熱線就不存在邏輯途徑。如果以色列面臨確定的種族滅絕,它也沒有理由不帶著其餘的人類一起走向葬身火海。

儘管有很多理由不喜歡以色列頑固且常常笨拙的外交政策,但呼籲孤立以色列或將其從地球上移除,對人類更廣泛的利益毫無幫助。
Michael Martin-Smith 赫爾,英格蘭

嬰兒的真實思考方式
在艾莉森·戈普尼克的“嬰兒如何思考”的關鍵概念中,措辭和視角不太正確:“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瞭解世界——實際上,進行實驗、分析統計資料並形成理論來解釋他們的觀察結果。”我認為您想說的是:“孩子們像科學家一樣瞭解世界——砸碎東西,驚奇地盯著結果,然後發出咯咯的笑聲。”
Michael Jacob 奧克蘭,加利福尼亞州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03 Issue 5這篇文章最初以“讀者回應‘嬰兒如何思考’及其他文章”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3 卷第 5 期 ()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112010-4HOnLabnWkjDtFxHWQ9X8h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