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尼安德特人和廣義相對論

代理主編瑪麗埃特·迪克里斯蒂娜介紹 2009 年 8 月刊的《大眾科學》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那是 1856 年 8 月,查爾斯·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三年前。在德國杜塞爾多夫附近尼安德河谷的一個石灰石採石場,工人們在一個小洞穴中發現了一個謎題:一些看起來很古老的骨頭。工人們認為這些骨頭來自熊,便儲存了一些,送給當地的教師和業餘博物學家約翰·卡爾·富爾羅特。富爾羅特後來與解剖學家赫爾曼·沙夫豪森合作研究這些骨頭。兩人繼續描述和發表了關於尼安德特人的最初發現,開創了古人類學領域——以及我們對這種已滅絕人類親屬的持久迷戀。

從那時起,我們從另外數百個標本的遺骸中瞭解了關於這位祖先的更多資訊。如今,尼安德特人可能是除我們自己之外最著名的人科物種——但他們在許多方面仍然很神秘。相互競爭的理論將他們歸為我們自身物種——智人Homo sapiens的古老變種(我們與之雜交),或者完全是獨立的物種。

無論如何,尼安德特人和H. sapiens 有許多共同之處。尼安德特人的顱容量與我們的大致相同。他們直立行走,平均只比克羅馬農人矮几英寸,體格更重,手臂和手更強壯。他們涉足人類經常從事的活動——創造精美的工具和象徵性物品,包括珠寶——儘管他們沒有達到我們的文化高度。他們在歐洲與我們共存了數千年,然後消失了。他們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包括漫長的嚴寒時期)生存瞭如此之久。為什麼這樣一個耐受性強的物種會滅絕?在探索他們令人遺憾的滅亡過程中,我們能否更好地理解是什麼讓現代人類獨一無二?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隨著科學界熱切期待今年晚些時候釋出的尼安德特人基因組草圖中的寶貴資料,研究人員繼續從化石記錄中挖掘線索來回答這些問題。在我們的封面故事《尼安德特人的黃昏》中,特約撰稿人凱特·王講述了可能導致該物種最終崩潰的微妙而複雜的因素。在我們慶祝達爾文傑作 150 週年之際,現代社會或許可以從尼安德特人的經驗中汲取一個更重要的實踐和進化教訓:使其周圍環境日益惡劣的氣候變化可能是最終的劊子手。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工作發生在達爾文之後幾十年,但它在改變我們理解能力方面的力量同樣非凡。在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發表約 90 年後,該理論表明引力是由彎曲的時空產生的,物理學家仍在努力解決其影響。《彎曲時空中的冒險》中,愛德華多·蓋倫探討了其中一個影響——在真空中“游泳”而無需推動任何物體的能力。這篇文章基於最新的研究,提供了一次扶手椅之旅,進入由愛因斯坦天才塑造的智力激盪的景象。

注:本文最初以“物種與空間”為標題印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