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如何帶領我們突破今日的界限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要準確指出誰對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發明負有最大責任是不可能的。我當然說的是科學——這個過程讓我們能夠檢驗我們的假設、收集證據並分析結果。這個過程推動了基礎研究和實際應用的進步,從延長我們的壽命到拓展我們的身心視野,無所不包。

大約在公元前三世紀,亞里士多德和其他古希臘哲學家將我們引上了正軌,他們運用測量來幫助瞭解世界。後來的穆斯林學者率先提出了測試和觀察的基礎知識,這可能是1000多年前科學方法的基礎。其他幫助完善這一過程的人包括羅傑·培根,他在13世紀提倡使用歸納推理;伽利略,他在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將培根的思想付諸實踐;以及勒內·笛卡爾、弗朗西斯·培根和艾薩克·牛頓,他們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之前和期間,在這一方法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這裡僅舉幾個例子。

在我們這個單一主題的特刊“超越科學的極限”中,我們讚頌了作為一個物種,我們利用這個理性的系統所取得的巨大進步。一系列明顯的障礙現在擺在我們面前,在我們目前的生命週期中:身體的機能、個人的智力能力、工程能力,甚至集體的知識。我們將如何超越它們?在這個特別版中,我們承諾為您帶來一次擴充套件思維的紙上旅行,由頂尖科學家和專家記者擔任嚮導,帶您前往——以及超越——現在和未來可能實現的邊緣。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刊登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例如,在“我們能一直變得更聰明嗎?”一文中,記者蒂姆·福爾傑寫到了弗林效應,這是一種智力測量的摩爾定律。在一個重視邏輯和抽象的世界中,正反饋迴圈導致我們在心理適應和新技術發明方面不斷進步。“我們如何都能活到100歲”一文由 staff editor Katherine Harmon 撰寫,探討了透過攻擊我們古老的敵人——疾病和衰老,來延長壽命、保持健康的努力。撰稿編輯達維德·卡斯特爾韋基拋開了死亡的概念,在“如果科學家可以無限期地生存,他們會做什麼實驗”中描述了——如果我們個人的職業生涯或壽命不是障礙,我們可以做的研究。

正如牛頓的名言:“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遵循他的榜樣,我們可以利用科學的過程來超越今天的界限。也許我們唯一的真正限制是人類的想象力本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