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魚,就無法捕魚——而這種情況可能成為未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捕撈量的持續大幅下降,世界海洋似乎正走向全球崩潰,自 1994 年以來,捕撈量減少了約 1060 萬公噸。問題似乎是一個經典的“公地悲劇”,即公共資產被過度開發至枯竭,因為沒有一個人有動力去保護共享資源。但是,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報告稱,在這種情況下,利潤動機可以被用來解決漁業的這一悲劇。
簡而言之,堪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經濟學家 R. Quentin Grafton 和他的同事發現,即使對於需要數十年才能恢復的物種來說,短期內減少捕撈量也能在長期內提高漁業利潤。對四種不同漁業的審查——從快速生長的澳大利亞北部對蝦到生長較慢的澳大利亞橙鯛(以及大眼金槍魚和黃鰭金槍魚)——表明,最高的漁業利潤來自於允許這些物種恢復。“將漁業開發到滅絕在經濟上是不划算的,”Grafton 說。
相反,漁業開發程度越高,允許其復甦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就越多。簡而言之:隨著魚類變得更加豐富,捕撈它們的成本就會降低。“爭論不再是減少當前捕撈量是否在經濟上有利,而是魚類種群應該以多快的速度重建,”研究人員寫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有一個問題:“減少捕撈量以重建魚類種群的人需要與那些從捕撈成本降低和每日捕撈量增加中獲益的人是同一批人,”華盛頓大學的漁業科學家 Ray Hillborn 說,他參與了這項分析。“這意味著必須存在某種形式的獨家訪問權:現在因為無利可圖而不捕魚的人不能在漁業更有利可圖時加入。如果發生這種情況,那麼付出‘痛苦’的人就無法獲得‘長期收益’。”
因此,研究人員主張採用某種形式的“個人可轉讓配額”(ITQ),這將使漁民在特定漁業的總容許捕撈量中獲得份額。雖然給定的配額可以出售給其他人,但總捕撈量不能改變。這種系統已在阿拉斯加和紐西蘭嘗試過,並已導致漁業復甦。
雖然短期內捕撈量必須下降,但長期可能需要幾十年或短至幾年(如澳大利亞北部對蝦的情況)。“歐洲的許多鱈魚種群已被過度捕撈,但仍然具有很高的生產力,”Hillborn 指出。“如果完全停止捕撈,它們的生長速度將達到每年 50%,如果大幅減少捕撈但並非完全停止,則可以相當迅速地重建。”
研究人員計劃分析其他漁業,看看是否適用相同的規則,但利潤和產權可能被證明是保護全球魚類的最佳工具。“轉向正確的target——漁民的折現經濟利潤——以及諸如 ITQ 之類的工具,將對世界漁業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Grafton 認為。這“真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海里有更多的魚,生態系統更具彈性,漁業也更有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