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乙醇對氣候有害嗎?

奧巴馬政府說不,加利福尼亞州說是。誰是對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以支援我們的工作。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有關於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重大故事。


上週,奧巴馬政府批准了玉米乙醇作為一種低碳可再生燃料——這與加利福尼亞州去年夏天宣佈的生物燃料的碳足跡過大,無法幫助該州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宣告明顯矛盾。

監管機構和政策專家堅持認為不存在衝突:兩項規則都符合科學;這只是你開始計算排放量的年份問題。

的確,時間就是一切:加利福尼亞州研究了目前與玉米乙醇相關的排放量,並得出結論,這些排放量過於陡峭。

白宮希望在12年內將年產量增加三倍,達到每年360億加侖,其決策基於對2022年的預測。它假設更高的作物產量、生產效率和其他突破將減少排放。

“不存在衝突,”加州空氣資源委員會的發言人斯坦利·楊說。該機構正在執行加利福尼亞州首個全國性的全球變暖倡議。“我們使用不同的方法。”

“此外,我們還表明,有幾種生產玉米乙醇的途徑,其碳強度低於我們的標準,”他補充說。“並非所有乙醇都是一樣的。”

但這一決定在專家中引起了一些困惑——以及一些懷疑——他們質疑政府是否利用了將預測投射到未來所提供的迴旋餘地,從而得出了政治上權宜的結論。

“乍一看,這似乎有點牽強,”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可再生能源政策主管納撒尼爾·格林說。“你可以說服自己接受它,但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對產量和市場前景做出了很多假設。”

“結果是,那一年(2022年)的情況看起來比加利福尼亞州的估計要好得多。”

為了達到國家可再生能源標準,燃料的“生命週期”碳排放量必須至少比汽油低20%。計算這些成本很棘手。燃料作物往往會取代糧食作物,導致排放量激增,因為流離失所的農民會清理森林並開墾以前未開發的土地以滿足糧食需求。

這些排放量可能相當大。本週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篇論文發現,巴西基於到2020年因擴大甘蔗乙醇和大豆生物柴油的生產而預期的森林砍伐,可能承擔250年的碳債務。

研究人員對聯邦政府關於乙醇的進步足以抵消與糧食作物替代相關的排放的說法表示懷疑。

“這與我在同行評議文獻中讀到的內容不一致,”明尼蘇達大學的生態學教授、研究過生物燃料與糧食作物衝突的大衛·蒂爾曼說。

“你可以對未來可能實現的產量做出非常樂觀的預測,但如果你看看過去的產量趨勢,即使在綠色革命期間,產量增長也不足以滿足我們未來即將到來的需求。”



最近來自巴西的證據支援了這一點。由德國卡塞爾大學的大衛·拉波拉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過去五年中,巴西90%的甘蔗擴張取代了牛的牧場,迫使牧場主進入森林。拉波拉的團隊得出結論,巴西未來十年擴大生物燃料耕地的計劃將迫使流離失所的牧場進入超過47,000平方英里的森林和另外17,760平方英里的其他原生棲息地。

那塊土地相當於紐約和新澤西的總和。

“對於美國的玉米乙醇來說,它似乎會與糧食作物和(間接土地利用變化)產生很多摩擦,不僅在美國境內,而且在國外也是如此,”拉波拉透過來自德國的電子郵件說。

奧巴馬政府堅稱,它使用了最新、最準確的科學。上週,在宣佈這一變化時向記者通報情況時,農業部長湯姆·維爾薩克指出,作物生產力的科學“在不斷發展”。

環境保護署署長麗莎·傑克遜在指責該機構屈服於農業遊說團的壓力時,為該機構的科學家辯護。“我不同意我們為了適應任何結果而改變了科學,”她說。“如果我不相信我們已經滿足了法律的要求,我就不會簽署一項規則。”

但在某些方面,玉米乙醇的碳減排可能是一個次要的——甚至是無關緊要的——問題。

在宣佈這一變化時,政府強調了生物燃料創造就業機會和提供能源獨立的潛力。上週,奧巴馬總統在與各州州長談論這項政策轉變時,只提到了一次氣候變化:“即使你像我一樣,不相信氣候變化的嚴重性,你仍然應該想要推行這項議程。”

此外,政府——以及許多乙醇行業的從業者——將玉米乙醇視為向碳強度較低的生物燃料過渡的橋樑。“我們相信這就是市場的走向,”維爾薩克說。

但推動開發玉米乙醇是有代價的,而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的格林想知道這是否是最明智的政策選擇。“我們今天所做的事情是愚蠢的,即強制執行它,給予它多項稅收抵免,並仍然向它投入其他政府補貼,”他說。

“我們正在賄賂市場......每年花費50億美元,我們可以用它來幫助我們的農民,並幫助我們的行業進入下一代。”

拉波拉在研究巴西的情況時指出,一些生物燃料不像甘蔗、大豆或玉米那樣具有巨大的碳足跡。但他認為,只要政府密切關注土地利用變化,生物燃料就可以很好地“繞過”石油燃料。

“這是一種繞過方式,但不是一個完整的解決方案,”他補充說。“關鍵是從現在開始,我們需要更仔細地評估我們的能源結構,以免重蹈我們在石油方面犯下的錯誤。”

本文最初發表在《每日氣候》,這是由一家非營利媒體公司環境健康科學出版的氣候變化新聞來源。

© .